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有机整合二者,教育连续性的特点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为此,作者所在学校成立了"琉塘小学教育社区",优化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家校合作的精神共同体。家校合作正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创造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并能从实践中有所体会,促进孩子德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瑾 《科幻画报》2022,(4):180-182
德育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更为重要。小学阶段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但单独进行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德育教育效果的,而实施家校共育模式,对于提高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有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多数往往更加愿意接受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日常活动多集中在校园,仅仅依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可见实施家校共育模式十分重要。但从小学德育教育中家校共育模式的实施情况来看,其中仍有一定的不足,为此深入研究和探索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运用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样态多元的先进历史文化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对少年儿童的品德培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功能。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家长学校的课程培训内容、红色经典文学融入亲子共读活动、红色歌曲融入家校节庆活动、红色之旅融入家校研学活动等可行性实践路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育人合力,有助于消解社会不良亚文化对少年儿童的消极影响,增强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提出目前,手机比电脑更加普及,智能手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广大中小学生家长不但购买了手机,还都开通了无线网络,这为农村中小学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家校共育成为了可能。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有些家长会谈网色变。网络有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弊端。如何扬长避短,在家长的有效监督下,发挥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班级建设的工具,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帮助家长和学生克服网络带来的弊端,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也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支持。而家长参与是"每月一事"课程实施和开展的重要环节,通过"主题阅读""好习惯银行"与"每月一事"的主题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不同年级的重复练习,螺旋式上升,经过六年的巩固和提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提出和落实,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其地位也在小学教育中逐渐提升。然而,虽然这一教育理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实践中依旧存在着家校联系不足和偏重学生成绩等问题。这样的教育现状不仅暴露了家校共育模式的问题,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为基础,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共育、德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水平的提升,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分析了家校共育方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优势,并对小学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开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对家校共育方式在小学德育中的加强与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家校共育是有效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的重要教育理念,既能在家庭中延伸补充学校教育,也能让家长在和教师的互相配合下提高德育效果。因此,小学教师应该以家校共育为视角开展德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章芬 《当代家庭教育》2022,(11):165-167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出来。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成长期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对教育的未来具有深远意义。家校共育作为育人理念的创新性延伸,它旨在通过家庭和学校所产生的“合力”达到学生健康发展的目标。那么,对教师来说,如何基于家校共育的有力背景下开展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新征程俨然成为一项必须纳入教学研究和实践范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婷 《小学生》2023,(1):82-84
小学里,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居多。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渗透家校共育的理念,更好地提高育人效益呢?笔者认为,要用好“八个一”,通过共读开展语文综合性课程及主题活动助推家校良性沟通,使孩子的语文课程学习更顺畅,使家长的参与及陪伴更科学高效,使语文课程建设的创新价值更闪亮。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校共育”一词不再陌生,它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正是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所处学校和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特点,以“沟通”为中心,为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家校共育”提出一些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是新时代下新的网络空间,包括信息传播、个体交往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多层内容。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中之重,在“微”时代下“教”和“育”更要齐头并进,使这种教育新模式发挥最大功效。本文首先从互联网、微信等“微”模式的普及与影响方面展开探讨;进一步分析“微时代”下家校共育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利用“微”平台为学生...  相似文献   

13.
14.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能否全面发展关乎着国家的兴旺发达与"中国梦"的实现,对其进行全面和谐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实施家校共育.然而对于大学生的家校共育还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在教育方向上很难达到一致,难以形成合力来提升教育效果.鉴于此,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强化家校共育建设,以期在各方面统筹合力构建宽广的沟通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班级大型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们全力以赴的帮助:无论是亲力亲为,还是以身作则、躬身垂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级和谐文化氛围的创建有赖于家长的付出。彼此间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见行动,家校共育、助力班级文化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加油助力。  相似文献   

16.
从小学德育情况来看,德育包含塑造学生价值观和培养学习习惯等,这些目标均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家校共育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便于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但传统家校共育模式缺乏实效性和规范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教师提供家校共育的新平台,教师可依托信息技术,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纲要,而家长也可随时获取学生在校的学习信息,便于协助教师开展德育计划。为凸显小学德育信息化发展优势,本文基于家校合作理念分析了如何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提升小学德育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成娟 《江苏教育》2022,(58):37-40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对省编家教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录播了“家长大讲堂”“家长微课堂”等家教电视课程。以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的方式夯实课程实施,通过引领亲子共读、走访帮扶等举措强化课程实施效果,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构建了区域家校共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周日,送儿子去上课外英语培训班,回到家还没半小时,我就收到课外班老师发来的语音,大意是:儿子今天的英语默写情况很糟糕,19个孩子,仅有4人90分以下(一处错误5分),而儿子就是其中一个。听完老师的语音,当时我的心情直接坠入谷底,失落、无力、愤怒等负面情绪统统涌上心头。我承认,虽然我也是老师,但同样害怕收到老师发来的信息,对  相似文献   

19.
家校共育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家校合作的实施效果。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充分理解家校共育的本质,落实“双减”精神,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快乐成长。基于此,本文从“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困境入手,分析家校双方在合作意识、合作权责、合作内容和形式上的问题。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最后以培养行为习惯为例,设计家校共育实践案例,达到提高家校共育质量、贯彻“双减”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童年期是儿童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的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儿童的生活中,家长和老师都是重要的角色,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互相积极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做到规范儿童行为,培养合作意识,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