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2018,(6)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教师主要从丰富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透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通过朗诵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品味经典,寻找与作者内心的共鸣;通过课外活动的方式,拓宽传统文化学习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粹,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成为培育我们民族的品德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在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养料,提高学生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如礼、天下为公、以义制利等方面的道德人文素养。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要充分地将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传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本文就以立足中职语文课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是当前我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基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良好推行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认知不单单在语文阅读和古文背诵的阶段,有利于他们学习语文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增强对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教师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深度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能够接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代文字、传统典籍、传统思想和传统建筑等。对此,教师要有效拓展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下,教师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培养深度的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能够接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古代文字、传统典籍、传统思想和传统建筑等.对此,教师要有效拓展教...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论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营造积极开放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寓文化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期有效促进高职语文课堂的改观。  相似文献   

8.
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张羽 《天津教育》2020,(29):184-185
语文教学是我国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水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继承,其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全面的教育课程改革,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关注,而且开始逐步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陈开梅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撰文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基础,文化作用于人类的头脑,影响人们的世界观,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维系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发展,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正是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长期熏染、潜移默化和代代传承,才使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心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趋于认同,培养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精神,并逐步发展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底蕴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趣味性,构建魅力课堂。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精神财富,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作为教材,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解读文本、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途径包括选取经典文学作品、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开展文化活动以及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指导。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解、认同和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人文熏陶。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志群 《学周刊C版》2023,(24):132-134
语文是传承母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语文学科的使命,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深化学生对文化的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文章主要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现状和策略,希望为提升小学生的文化涵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人文熏陶。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子传播传统文化是本文着力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国家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工作,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字词与语句用词的学科,它更是一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种提炼、反思的学科,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现状,从切实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更好地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  相似文献   

17.
施祎锐 《科教导刊》2022,(24):134-136
职业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利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提高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树立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人文教育价值和优势,将其融入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优化调整的必然趋势。文章就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现状、方式方法三方面进行思考探究,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张珍 《学周刊C版》2022,(30):118-120
语文是高中教育时期最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职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民族发展史和精神美德,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工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增强国家整体的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文章主要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和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参考和建议,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依托语文课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培育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也在逐渐减弱。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要想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认知成型的关键时期,所以说,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课堂之中,使两者的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1]。将从传统文化的定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析,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也使得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散文、诗歌、戏曲等内容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可作为弘扬关爱祖国、自律自强、尚礼守法、宽容豁达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到学生心中,对他们的价值观念进行洗礼。针对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