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幸福观误区。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的统一。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夯实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思想,锤炼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意志品质,提升大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关于奋斗与幸福的许多重要论断,比如"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等,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一脉相承又独具魅力的"奋斗幸福观"。幸福观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故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微"风蔓延的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因具有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幸福观"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奋斗和幸福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从出场逻辑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在理论、文化、实践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慢慢清晰的.从内容布展看,习近平对"为何奋斗才幸福""为谁的幸福而奋斗""奋斗什么样的幸福""如何实现奋斗幸福"这四个根本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其奋斗幸福观的内容结构.从价值旨归看,开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新境界、指导中国改革与建设开创新局面、贡献世界文明发展中国新智慧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多重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行的幸福观教育进行反思,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认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倡导的教育理念在现实中被束之高阁、幸福观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缺乏明确定位"是当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深化改革的瓶颈.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幸福,关注人的幸福潜能的开掘,在自身发展中谋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们已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蒙蔽了双眼,模糊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正确的认识。庄子的幸福观提倡一种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遥自在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为化解现代社会由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为人们追求幸福找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出路,真正彰显出庄子幸福观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科学的幸福观,本文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基本理论以课堂教学形式来指导当代"90后"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形成,纠正其生活中幸福观的误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孟子秉承儒家思想,尤其在幸福观方面光大了儒学。其幸福观可以归结为"与民同乐"说、"君子三乐"说和"天爵人爵"说。"与民同乐"是关于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相统一的思想;"君子三乐"说,肯定了人的家庭幸福、道德幸福与教育者特有的幸福,这一思想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天爵人爵"说涉及到了德福一致思想,具有劝善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幸福现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从阐述"幸福"的内涵入手,揭示幸福的定义,说明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幸福的重要源泉,而正确的幸福观的形成需要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古往今来众多中西方哲学家都在努力探讨幸福问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类别的幸福观。西方文化史上以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基督教幸福观这三类幸福观为代表。中国古代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入世主义"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避世主义"以及佛家的"出世主义"幸福观,本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探究幸福观,这对构建当代幸福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与奋斗的毕生追求。与资产阶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实践的、大众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幸福观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幸福民生构建是马克思幸福观的中国实践。作为马克思幸福观的中国实践,幸福民生包括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的契合。构建幸福民生要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丰富精神文化产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大学时代写作的诗歌和博士论文主要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自由与幸福的思考。1835年至1837年上半年,马克思主要受康德-费希特哲学的影响,重视人的意志自由,侧重从精神层面来考虑人的自由与幸福。从1837年下半年开始,马克思逐渐转向黑格尔哲学,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现实因素和辨证思想,论述了"定在"中的人的自由与幸福。马克思大学时代的幸福观蕴含着其成熟幸福观的根本主旨:人本主义的原则;预示着其成熟幸福观的科学本质:唯物史观的和辨证的;孕育着马克思成熟幸福观的核心命题:人的自由是幸福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德性幸福是孔子幸福观的主要素之一,其德性幸福的实现依托于主体理想人格内化,在这一点上孔子的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有着理论内核式的相通,即都强调主体对于德性规范的内化。然而,孔子德性幸福是对行为主体行为自觉的高位思考,他预设着"德福一致",这一德性实施路径具有理想性,它难以抵制美德口号下的虚伪人格以及普遍的社会道德失范。因此,孔子德性幸福缺失了保障个体美德实现的社会制度伦理上的"善",这与当前高校德育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相同的。因此,孔子德性幸福观对高校德育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从制度伦理的视角来对孔子德性幸福观进行解读,并试图揭示出德性幸福观与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相同困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幸福论是科学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理性、科学的幸福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我们应当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论的指导下,敦促大学生努力树立追求精神自由更幸福,劳动、创造最幸福,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等幸福观,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19,(2):26-29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奋斗"和"幸福"进行阐述和论断,并也在很多场合提出过跟"奋斗"与"幸福"相关的论述,如"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等。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体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理论。旨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个方面的原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论断,逐一对"奋斗幸福观"进行哲学解读。  相似文献   

17.
孟子的幸福观具有多重向度,德性至上是其幸福观的根本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从义利之辨来看,孟子的幸福原则包括德性原则、功利原则和理性原则三个方面.德性原则坚持儒家道义论的基本立场,确立了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精神追求;功利原则触及儒家道德理想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孟子幸福观的现实品格并使之能够落实于社会生活;理性原则运用儒家思想的智慧思维,使幸福理论展现出鲜明的理性特质,力图消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在三大原则共同作用下,孟子的幸福观既发展了孔子奠定的德性幸福,又为儒家幸福观开辟出功利幸福的新空间,并实现二者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构建了崭新的完整形态的儒家幸福观.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7,(5):87-90
为了解大学生幸福观以及幸福观教育的现状,课题组对三所高校37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主流幸福观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持拜金主义幸福观;过于关注个人幸福而忽视社会幸福;学校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缺失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20,(2):21-26
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在对西方传统哲学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奋斗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奋斗幸福观、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幸福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提倡奋斗幸福观在新时代具有时代必要性。弘扬时代旋律,纠正价值观错位是其时代必然;解决社会矛盾,推动深化改革是其内在动力;应对时代难题,完成使命担当促其创新发展。新时代奋斗幸福观蕴含十分深厚的当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树立了奋斗幸福与奋斗光荣的价值观,为个人实现真正幸福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与幸福观紧密相关,当代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确立什么样的幸福观,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前途。但是,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部分大学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扭曲了的幸福观歪曲着他们对幸福的认知,笔者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进行调查,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