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婷婷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3):24-26
词在产生伊始,因其歌唱的多为美女和爱情,于是在风格、形式以及内容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特质,而在其发展演变中又逐渐呈现出诗词文赋相融合的现象,辛弃疾以其特殊的经历和不凡的才气,在词之诗化上,为词增添了诗之气势豪情又保留了词之精婉柔美之本色。 相似文献
2.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词学家对此种特质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嘉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57-68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迁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2004,(7):8-8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5.
敦煌歌辞是融诗乐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显著的叙事特征已为许多学者注意。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其叙事性研究仍停留在玩赏精警语句层面,缺乏系统分析。而敦煌歌辞的民间文学性质,讲唱文学、声诗与戏弄对其创作的渗透等,则是形成敦煌歌辞鲜明叙事色彩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词"与"辞"是同音近义词,有时候可以通用,这就容易造成使用错误。本文通过对"词"与"辞"字形、字义及其演变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词"与"辞"之异同,并分析了其原因,这样有利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李微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5):44-47
叶嘉莹在现代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其理论不可避免地与以男性为主的词学研究者们有明显的区别。她运用女性批评理论研究词学,显示出独特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8.
金中庆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73-78
关于《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一类能否单独成目,又出于何种原因而单独成目的问题,前人有过不同的观点论述,但莫衷一是。出离论争的视点,将“舞曲歌辞”的《序》与“郊庙歌辞”“燕射歌辞”“清商曲辞”三类的《序》相比较,“舞曲歌辞”的《序》侧重于“舞”的知识性介绍。同时,“舞曲歌辞”所载录的内容又体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与明确的选择性。从“舞曲歌辞”一类所显现的这两个独特性可以预见郭茂倩是有意设立这类乐府诗。 相似文献
9.
早在阅读《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时已熟悉了叶嘉莹的名字,感觉她是一个极敏锐的研究者,直到后来看了她的许多词学方面的论文更是钦佩不已,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在解决某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山岭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1):43-46
唐诗和宋诗有不同的美学风格。在代唐风而为宋调的过程中,宋初、中期的诗风转变至为重要。其中动因有制度层面,也有审美倾向的变化,从富贵之语到穷人之辞的转变实是其中的关捩。宋初期到中叶诗的审美倾向的发展主线呈现为:从追求词采华美到追求富贵气象,进而到以平淡为尚。 相似文献
11.
陈发志 《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2,(3)
“词”与“辞”,都读作ci,在许多合成词里,表示语言、语句、言词等意思时,基本上是相通的,如:词典、辞典,词赋、辞赋,词藻、辞藻,词章、辞章,词令、辞令,言词、言辞,陈词、陈辞,祝酒词、祝酒辞,演讲词、演讲辞,等等。但也稍有区别:词,通俗些,口语化,如欢迎词、告别词、创刊词、发刊词、唱词、歌词等; 相似文献
12.
敦煌歌辞中有一类在同一句话中双音节词语和单音节词语同义对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这种同义词对用的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简略谈了理解和掌握这种同义词对用规律对敦煌歌辞语言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0-57
先秦"辞"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文体、文化现象。西周中期,"辞"从综合性的宗教行为中分化出来,指祭祀仪式中的言语,有着程式化、规范化的特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六祝之辞",它是太祝沟通鬼神的专业性语言。此外,太祝另有"六辞",假借神意对人进行教诫,体现了周公神道设教文化改革的成果。春秋时期,通过任何方式与礼仪传统相联系,并具有教诫意义的话都被称为"辞","有辞"或"辞顺"成为一种新的社会价值。春秋"有辞"观念和君子"立言"的思潮紧密相关,是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体现。孔子认为"辞"的特征为"文"。"文"指的是"辞"与传统仪式的关联性表征,如韵文、程式化的结构、特殊用语、"信而有征"的话语方式、仪式性场合等。而"诚"和"巧"是从情感和美学两个方面对"辞"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4.
欢愉之辞难工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热点,前人对此给予了数十种阐说。本文突破前人成见,立足于生活本质和文学创作实体,对韩愈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解读。本文认为,欢愉之辞并不比穷愁之言难工,难工只不过是欢愉之辞所占比重和创作局限所造成的文学假象。应该对欢愉之辞难工的积习给予纠偏。 相似文献
15.
论述在敦煌歌辞研究中,由于人们对歌辞的用语习惯,尤其是对俗句法的认识不够,校录中易出现剥离、肢解原文的现象。其中有不识"状语隔开式前移"句而误校的,有误读"共用"句式的,还有错把"三字连文"分割开来注解的等等。指出尊重原卷,谨慎地分析、系统地归纳敦煌歌辞语言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句法对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整理校勘,对准确理解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Lakoff为代表的语言学家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辞中的概念隐喻,演说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在控制人们思想、振奋民心、赢得他国的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奥巴马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赢得民心,并描述与解释并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概念隐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辛弃疾戎马半生,壮志难酬。其报国之志,平乱之心,多借助豪放词吟诵抒发。其实传统词风在他身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婉约、多情、细腻、幽思虽在他的词作中很少看到,但偶一为之,其工致、巧妙、细腻也毫不逊色,本文选了他的四首“风月”词加以分析,以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 相似文献
19.
王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3):86-90
史达祖的《梅溪词》被姜夔称为"有李长吉之韵"。这一说法被历代词人广泛引述并表示肯定。"有李长吉之韵"是梅溪词在意味和风格上学习李贺的结果,并表现在"意在言外"和"警迈"两个方面。这种现象可以从梅溪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找到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人物品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现象,魏晋时代成为一种审美活动,而对仪容的欣赏几近登峰造极。唐人承魏晋风流,也非常注意评价人物,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敦煌歌辞所展示的女子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唐朝品藻人物的主要特点:看重英雄气度,倾慕侠士风流,追求俊美容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