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结尾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加点)句中“大约”是表估计、推测副词,而“的确”是表确实,肯定的副词,同时用来修饰“死”,岂不前后矛盾?孔乙己究竟死没死?这不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却是教学难点。说孔乙己“大约”死了,这好理解。虽然还没有关于孔乙己之死的消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鲁迅的几篇小说,有几处用语独具特色,那就是看似失误,实则奇妙。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个句子中,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仔细想想,这话不仅不矛盾,而且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  相似文献   

3.
鲁迅《孔乙己》结尾是:"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大约"和"的确"同时出现,如何理解?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认为二者不矛盾,既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又揭示  相似文献   

4.
乔根 《学语文》2005,(3):16-16
孔乙己死了吗?也许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孔乙己当然死了,可是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最终结局却是那样的含混不清,让人猜疑:“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逻辑上来讲,这句话有一定的语病,与情理不合:“大约”是模棱两可的揣测语气,而“的确”又是确定无疑的肯定语气。这样的两种语气放在一起,显得十分突兀而又不协调。按照我们的生活逻辑,两者必居其一。作者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呢?  相似文献   

5.
万悦 《现代语文》2011,(1):66-66
鲁迅先生最得意的短篇杰作《孔乙己》诞生已近百年,该文以思想的深刻幽邃,笔法的老到犀利卓立于世。尤其是该文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6.
好的结尾是一篇文章成功的最后标志。本文介绍关于文章结尾的几种形式 ,供参考。一、巧用矛盾 ,含蓄叙述作者有时并不直接把文章的题旨或者思想感情交代清楚 ,而是采取侧面暗示的手法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如鲁迅先生小说《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 ,作者充分利用了读者急于知道主人公结局的心理 ,巧妙地把“大约”、“的确”这两个看似含义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 ,故意“制造矛盾”调动读者的想像力 ,使读者探讨孔乙己悲苦命运的思维处于结而不尽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句子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句子的形式相对比较明确,意义则由于蕴涵的丰富性而常呈现出较复杂的形态。我们阅读过程中,常会碰到一些句子。初一看,谈到一层意思,再深入思索分析,会发现它蕴涵着更多更深的含义。例如: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从字面看,句子表达了小说中“我”对孔乙己命运的推测,给我们细一推敲,意义远不止此。作品用“大约”、“的确”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组合,含蓄地告诉我们:孔乙己的肉体存在与否已无关紧要,他死亡的命运是必然的,他的灵魂早已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吞噬,他虽生犹死。  相似文献   

8.
先看下面两个句子: 例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  相似文献   

10.
细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对事物表示判断的时候,鲁迅先生常用一种看似矛盾、实为更加恰当、严密的语句。如:①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的“大约”和“的确”同时使用并不矛盾。 因为“大约”是表示“揣测”语气,孔乙己这个社会多余的人,他的死是没有人关心的,没有人能知道孔乙己确死的消息,只能推测。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李镇西老师发表了《让“教”与“学”融为一体》一文(《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在该文中反思了自己多年前在省级教学大赛上执教的《孔乙己》,认为该堂课是因为碰巧有学生提到了他预设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个问题而显得很成功。如果没有学生提,他自己也会向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可见那表面上是尊重学生,骨子里是尊重自己,是典型的“假民主”,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汉语语法角度看,在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中常会出现一些"病句",但这些病句在文中却有它独到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地加以体会,才能更全面的理解一代文坛巨匠的佳作.下面是本人在教学时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收集到的一些"病句",特提出来,与大家商酌,以期共勉. 第一类,互相矛盾型. 1.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 2.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14.
有幸拜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一书中的《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孔乙己)教学实录与反思》一。通读之后,受益颇多,亦引发了我对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的思考:问题可否分类?什么样的问题更适用于课堂并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孔乙己》一文时,我拈出结尾部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组织学生讨论,想以此让学生们认识封建社会对不幸者的凉薄,体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举手发表见解,一切都在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轨道上运行,我被学生们热烈争论的情绪所感染,脸色也渐渐兴奋起来。突然,我发现一位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把手举得高高的,身体前倾,几欲站起。  相似文献   

16.
所谓“S可能的确是(不是)P”句式,是一种糅合不相容模态判断的句法结构。即在一个句子中,同时使用表示可能判断的模态词和表示必然判断的模态词。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兴许他的确没偷。” 本文讨论下列问题:这种句式的逻辑基础;语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在空白点上探究 大凡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是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文中最后一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死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后传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自光顾咸亨酒店之后就神秘失踪了,据作者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那就是说孔乙己还存在生还的可能性。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他最终能把当年欠下的十九个钱还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