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炊事班长高文升写的新闻稿终于印在报纸上,他心里乐滋的,战友们也夸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写稿的精神。高文升入伍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入伍三年多一直在炊事班演奏锅碗瓢盆交响曲。说也怪,他演奏完锅碗瓢盆交响曲后又迷上了新闻写作。他自费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班,还利用积攒的津贴费购买了《新闻写作入门》、《新闻采访学》、《报刊编辑  相似文献   

2.
当我荣获宝鸡县广播站好新闻二等奖、好通讯二等奖和三等奖时首先想到的是《新闻知识》杂志的帮助. 1985年3月,当我第一次看到《新闻知识》时,只是个对新闻一窍不通的爱好者,是贵刊《通讯员经验谈》栏目里年上稿一百多篇的经验之谈激起了我学写新闻稿的信心,以  相似文献   

3.
一篇好的新闻稿,吸引不吸引读者,往往在于它的导语写作是否精彩。如果导语写得平直、呆板.无一点灵性和曲折,就会使读者读之无味,更谈不上见报后的效果了。记得以前我开始学写新闻时,不重视新闻稿的导语写作,心想新闻开头,只要把问题交待一下,然后再慢慢叙述,结果,每写一篇新闻送到报社,不是“石沉大海”,就是杏无音讯。后来,我吸取教训,找原因,发现问题就在于导语的写作上缺“火候”。于是我先学习,从报纸好的新闻稿、尤其名家的新闻稿中找“真金”,仔细阅读,反复咀嚼。并参加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向一些同行请教,将…  相似文献   

4.
武警湖南总队岳阳市支队去年有300多篇新闻稿见诸省级以上报端。支队连续3年被总队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6名报道员人人立功入党,其中3名考上部队院校,1名破格提干,2名退伍后成为地方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这硕果累累的背后,倾注了支队领导的心血和汗水。支队长排忧解难见真情宣传干事出身的肖典珠支队长是位有着20多年新闻工作经验的老报道员,因此对报道工作情有独钟。他常说:“报道人员要经常下基层,上训练场,开夜班车,是件又苦又累的苦差事,当领导的要真心实意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以前,报道组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报道员上…  相似文献   

5.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6.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7.
陈英 《新闻窗》2012,(4):122-123
创新新闻写作是很有乐趣的。2011年6月,我以新闻素描的写作手法,写了一篇计生民生工程的新闻稿《春意》发表在我们自己的行业杂志上,得到其它媒体记者的好评。因为他们也去采访过,但是没有写出新意。  相似文献   

8.
1992年以来,我评阅了上千篇人民日报新闻函授学员的来稿,近年又对几家报纸固定评报,最大的感触在于:我们的新闻作者,不论是通讯员还是记者,首先需要加强的不是写作技巧,而应是积累文科的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多数作者写出来的新闻稿,虽然形式上像消息或通讯,但总  相似文献   

9.
我是从1990年7、8月份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己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稿20多篇,其中省级13篇。在近一年的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要写好新闻一定要抓准“新闻眼”,选择最佳角度。我开始写新闻时,凭着满腔热情,见啥写啥,有时一坐一个通宵,写完就往报纸、电台投,结果很多稿子都如召沉大海。过了一段冷静下来,细细思索,拿自己的稿子与报纸电台上发过的同类稿子相对照,发现自己写的新闻事件不是新闻价值不大,就是没有什么新意。向老同志请教,他们告诉  相似文献   

10.
类别:新闻人才学编号──靠时评成名的乔冠华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在中学读书时曾连续三次跳级,因此他1929年考上清华大学时年仅16岁,20岁从清华毕业,东渡日本入东京帝大,后又入德国图家根大学攻读哲学,1937年在那里获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4岁。1938年他回到广州后,应邀到香港《时事晚报》任主笔,写社论,每天一篇。他通常是夜晚写社论。当时香港有个李乾记书报社,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的报纸都能买到看到。所以乔冠华能熟知每天的世界新闻,他以“乔木”笔名写的社论,多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评论整个国际形势的翻腾起伏,…  相似文献   

11.
在尼勒克县通讯员队伍里,阿依坦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多,内容好,可算得上是一名高产“冒尖户”。阿依坦的通讯报道,哪年都在六七十篇,别的不说,单他每年稿费收入也在400元以上,足可证明他在业余写作中付出的辛勤劳累。阿依坦是1983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10年之中,在全疆报纸、杂志上和电播里发表的700多篇新闻稿。这期间,阿依坦4次被《新疆日报》和《伊犁青少年报》评为优秀通讯员。阿依坦是加哈乌拉斯台乡哈语学校专教汉语的哈萨克族教师。他热爱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写了几年稿,也见报几十篇.但回头一看,在报纸“重要位置”的不多,好稿几乎没有.每当看到别人采写的新闻登在报纸的显著位置,有的还频频获奖,心里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者,写新闻稿只是业余所为。在我偶尔写的一些新闻稿中,多是从普通人中抓取的一些“众人话题”。这些“话题”看似平常,但却具有新闻性,而且属普通人关心的“热门”,颇有写头。例如1994年,我写了一篇《众说纷纭话潇洒》的新闻特写,全文  相似文献   

14.
小岛记者     
在小岛崎岖的山路上,正匆忙地走着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被守岛干部、战士誉为“小岛记者”的方斌。方斌5年来踏遍了前沿十几个小岛,写了300多篇新闻稿和文艺作品,被报刊采用,并被几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受到了新闻单位的奖励,部队党委3次给他记三等功。1981年底,方斌从安徽枞阳县来到这弹丸似的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雪山草场,孕育了无数的雄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善于发现雄鹰,并让这些雄鹰飞进人们渴望的视线,让先进典型精神的火花,点燃无数人心头的火把!”武警青海总队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支队政治处新闻干事蒋万泉如是说。蒋万泉,1992年12月从重庆合川市应征入伍,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新闻干事,现为海西支队宣传股新闻干事一年来,他扎根艰苦地区,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学习新闻写作,一年就在各媒体上稿200余篇。因写新闻报道成绩突出,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透过剪贴本中他那一篇篇凝聚心血汗水的新闻作品和…  相似文献   

16.
郭洁 《军事记者》2011,(4):71-71
报道员小王在写一篇新闻稿,只见他一会儿拿起电话打给某连指导员:"我这还缺一个战士舍小家为大家的事例,请帮忙找个例子";一会儿又给士官小张打电话:"我这稿件里需要一句话,到时我就写上是你说的"……如此一阵忙乎之后,一篇反映基层连队争先创优的新闻稿就出炉了。这种“拿靴找脚”的新闻写作方法,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7.
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水道镇东邓格庄村,有一位被称为“土记者”的周德敏老人,他今年虽已76岁了,仍成年累月地奋战在新闻战线上。周德敏只念过4年书。1949年,他从《大众日报》上看到几篇通俗易懂的稿子,便产生了写稿的念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大众日报》的编辑,很快得到编辑的支持。他从此比着葫芦画瓢地学着写稿。开始写稿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连开头和结尾都不会写,在三个月中写了80多篇“四  相似文献   

18.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19.
小新闻稿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就是人们常说的“火柴盒”、“豆腐块”。它在报纸上占的版面小,信息量却大,广大读者还比较爱看。我的新闻实践是从写小新闻稿开始。我平时注意留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把得到的素材进行衡量,不能写大新闻稿的,便写小新闻。如去年7月14日,大庆采油三厂采油4矿油、水井,由于泵站地势低洼,被特大洪水淹了6座计量间,36口油水井面临停产。第二天我背上照相机  相似文献   

20.
“评论价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和评论是报纸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文体。但是,新闻和评论在报纸版面上并不是平分秋色。一般来说,总是新闻多,评论少。打开一份报纸,可以看到几十条新闻,而配有评论的不过屈指可数的几条。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的就是“评论价值”。二经常写评论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给有些新闻配评论,不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东西,而给另一些新闻配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