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机会把苏联当代名记者,著名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的《粉碎台风计划》《大进军》《距柏林896公里》和《纽伦堡审讯》这一套战地笔记粗粗看了一遍,不由地想起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波列伏依在二次大战期间,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4年中在前线采访的实录,据说当初原是他的战地笔记,后来经过修饰润色,整理成书的。尽管书中  相似文献   

2.
著书立说与参考文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省、市、自治区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在新闻单位工作三十余年,先在采访部门,后在报社群众工作部门,深深体会到报纸群众工作之重要。下面联系我在做记者工作时如何联系群众、作好通讯员工作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最优秀的无产阶级记者之一.他在青年时代先后担任过《德意志电讯》、《知识界晨报》的通讯员,《雅典娜神殿》杂志的记者,《莱茵报》驻柏林和英国的通讯员,《北极星报》的特约通讯员,《德意志——布鲁塞尔报》驻巴黎的记者和《新莱茵报》驻瑞士的记者.五十年代以后,他又成为一些军事报刊的通讯员和记者,并为其他几十种报刊撰写文章.1891年,71岁高龄的恩格斯还以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新时代》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伦敦盛大的"五一"节游行和集会.有着丰富记者工作经验的恩格斯对记者工作有许多精辟  相似文献   

5.
张健 《新闻窗》2007,(2):110-111
一个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决定了他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敏感度就不同:如果知识广博,就能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通过深入采访,写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闻作品;如果知识贫乏,容易造成难以与人沟通的尴尬局面,更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记者,了解过去甚为重要。资料是记者的弹药库,是记者必备的武器。尤其是跑政治、文教战线的记者,不仅要写消息,还要写专访或特写,掌握一定的文史知识,是必需的。唯有对过去了然于胸,才能从复杂的现象中,找出有益、有趣、有意义的线索;才能如蜜蜂酿蜜一般,提炼出有份量的主题;才能把原始的素材剪裁成吸引人的新闻报道。如果说记者的耳聪目明在于勤跑,那么记者灵敏的“嗅觉”则在于具备丰富的知识。我体会到这一点,还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说起。那时我当了二十年读者,重返记者岗位。世上事有一弊便有一利,当我重新拿起笔时,已懂得了考虑读者的要求。读者想知道些什么呢?当时正值拨乱反正之际,许多知名人士近况如何?还在世吗?这是年长的读者关心的。他们怎么会出名?对人类对社会对祖国有哪些贡献?这是年轻的读者需要知道的。正好北京晚报设了《本报专访》这一栏目,我的第一篇专访便是访雷洁琼先生。那是1979年底,雷洁琼刚任北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一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制订科研计划和规划的动员会,胡乔木同志在讲话中谈到了社会科学研究部门要著书立说的问题。现将乔木同志讲话纪录稿的这一部分摘要转载如下: 胡乔木同志说: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著书立说。各所提出来的著作,我们现在只能说绝大部分都是必要的,重要的,需要的。我们想还需要要求的更多一点。这里有点矛盾,因为现有各所人力不强,有许多困难。所以说要把各研究所  相似文献   

8.
做新闻工作数十年,回忆一些往事,有甜酸苦辣之感。“第一名解放军”1949年10月初,我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服务团,从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于12月初抵达刚刚解放的重庆,分配在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当记者。一上班,我就同北碚军管会的同志们一起去北碚采访。北碚距离重庆70多里路程。我采访的第一个地方是北碚最大的矿山——天府煤矿。它离北碚20多里路,位于崇山峻岭之中。我是苏北人,不善于爬山,加上又有气喘病,一走山路就气喘吁吁。但还是走到了天府煤矿。我到办公大楼去找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同志逝世已20周年了。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杰出的新闻事业家。在苦难的旧中国,他冒着风险只身深入中国的西北角,写出一篇篇震撼全国的杰作,誉满海内外。抗日战争开始,他奔波在烽火连天的前线,歌颂英雄,揭露敌人,成了鼓舞全民抗战的无畏斗士。全国解放前后,他先后担任新华社、人民日报的领导工作。他的一生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业绩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和新闻工作者的楷模。这里,我们选登的范长江1961年写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虽时隔30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满足读者学习的需要,又是为了表达我们对长江同志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记者工作随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问题面前解放以后,我们的报纸工作、记者工作也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一样,碰到了新的问题。这就是如何反映和报道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和报道人与自然的斗争。解放以前,我们的目标很单纯很明确:战胜敌人,准备胜利。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我们对于处理敌我矛盾是有经验有办法的。试回想,中国有新闻事业以来,比较出色的记者,出色的报道,都离不开敌我矛盾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我们看到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通讯报道(包括毛主席所写的文章)。解放以后,出色的新闻作品也是写敌我矛盾的,诸如抗美援朝时期的  相似文献   

11.
4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济南市出台新闻应急预案,支持记者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消息。消息说,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处置事件的市政府主管部门和事发地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好新闻发布的责任,济南市委宣传部门还专门制订了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规定对驱逐记者、隐瞒事实真相、蓄意封锁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欣喜之余也不禁产生了一些“更进一步”的期望。喜的是记者的工作再次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虽然这只是济南一个地…  相似文献   

12.
作者的最大轻松,莫过于把一大叠书稿交给了责任编辑;作者的最大喜悦,莫过于手写原稿变成了铅字,编印成书;然而, 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陈福接在书稿即将出版时,却匆匆赶往出版社,抽回书稿,谢绝出版.这是什么原因呢?据《解放军报》载:陈福接是一位电子计算机专家,他访问日本时计划参观磁芯厂,吸取先进生产经验,以便回国后再充实一下自己即将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磁芯存贮器》一书.他跑  相似文献   

13.
14.
《大众日报》的两位老编辑毕景舒同志和孙吴同志从编辑岗位上退下来后,多年来勤勉笔耕,密切关注报业的发展,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教训和研究心得整理归纳成书,现已出版。 毕景舒的((J及人劳壁文选》中的很多文章都是针对具体的办报实践中的问题而写,极有参考价值,是现在岗位上的编辑记者不可多得的备忘手册。 孙吴的《我的新闻路》分上、下两册,上册主要是对他自己编辑生涯中的一些有意义片段的回顾,下册则是对报纸组版学的实务探讨,其中有他多年来对报纸版面l’of题的思考结晶,有独到之处。c老大众报人著书立说启迪后人~~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中国古代官吏考选制度史》(任立达、薛希洪著,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以下简称《制度史》),作者自称本书是“经过艰苦努力,查阅收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原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受林彪、"四人帮"和康生的迫害,于1966年5月15日含冤逝世,终年54岁。邓拓是福建闽侯县人。他青年时代就献身革命,1930年参加左翼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对社会的某些现象或公众的形象关注起来,这就对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新闻和影视行业中,记者的采访工作更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沟通中的采访技巧就是进行顺利访问,采集重要信息,创造出好的文章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我第一次接触日本记者,是去年暮秋时节一个月色清淡的夜晚,在北海公园"仿膳".北海,这是一个激发人们思古幽情的地方.那天,"海"面覆盖着绿褐参半的荷叶,参天的针叶松在秋风摇曳下飒飒作响.游人稀少,只有几对情侣在树丛中喁喁微语.走在通向"仿膳"的林荫道上,不知怎地,我骤然产生一种寥廓空旷的感觉.也许正因为这样,当我们——新华社记者访日代表团一行,突然在"仿膳"门口见到迎候多时的东道主——日本共同社驻京记者的先生们;当中日两国记者共同步入那华丽的、宫殿式的、充满温馨气息的宴会厅时,大家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从北海和"仿膳"引起的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怀念,很自然成为双方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达县检察院一工勤人员酗酒后夜闯发廊,《达州日报》两名记者在报上披露了此事,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说,文中把一工勤人员称为“检察官”是一种误导,建议找报社和记者打官司。谁知市检察院党组认为,专司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应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久后,达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在一次大会上当面向《达州日报》的领导致谢,诚恳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全市检察机关的舆论监督,并委托该院工作人员把一封感谢信和400元奖金送到了两名“揭短”记者手中。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一期的“书与人”栏里,编发了题为“萤雪自励,烛照学人”的书评,很值得学人一读。田忠侠教授。“以一人之力,锲而不舍,为《辞源》更加完善而考订、辨伪,三年间相继推出两部考订专著”,共70余万字,为文化建设做出了令人钦敬的贡献。为了和此文相照应,又在“秉笔直书”栏配发了“众人编书矛盾多”一文——这类批评稿本刊已经发过很多,也不想再发了,配发的目的在于借以提出一个问题:文中指出的那种矛盾,难道书的主编们看不出来吗?不,绝不是学力不及,而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虽署主编之名,却未行审稿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