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19,(3):70-73
王充在《论衡·艺增篇》中提出对文学夸饰的批判,表现出王充对于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王充对于艺术真实和科学真实的不同态度,表现出在具体的历史语境影响下其整体思想的局限。王充主张重科学真实忽略文学真实的观点对文学创作中夸饰的运用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真美"是王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必真而后才有美.王充之真是能被经验证实的真,以及基于其上的思考、推测和判断之真,因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真美"是王充的审美理想和批评尺度.由此出发,王充否定文章中的语言夸饰,文章语言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者的审美想象力尚未获得独立的位置."真美"贯彻到"文"心"同题上,王充要求主体内在思想情感必须"实诚"不伪,文章则应真实地传达自我的思想情感,文是自我的客观化,王充重视文章的独创性,并视之为艺术美的源泉和文章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李贽的散,在正统的学人看来,不是正宗,但他实在是发扬了光秦以来发愤书的传统和王充以来嫉虚妄、求真实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徐复观《王充论考》一文对王充的评价有偏颇之处,尤其对徐氏认为王充的理解能力低下和其疾虚妄具有诸多缺点的观点不敢苟同,并提出自己一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王充的思想体系看似充满矛盾,在有鬼与无鬼的观念方面就体现为王充在对鬼神迷信批判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的妖祥说。实际上,就像王充其他的一些主要矛盾一样,他的这对矛盾是别人对他的思想误解所致。王充的妖祥说具有自己独特的意思,与他无鬼的思想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李贽“童心说”与王充真美文学观在内在本质精神上有两点最为契合:其一,提供真实,反对虚妄;其二,以求真为基础,提供作家个性的发扬,反模拟复古,强调文学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从祥 《天中学刊》2011,26(6):34-37
汉代传世的神话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类型的神话,王充所持的态度不尽相同。王充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对原始神话进行了批判,以求实的史学态度对远古圣王神话进行了批判,但为了颂汉,王充不仅迷信,甚至大力宣扬汉帝政治神话。可见,王充对神话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往往会依其立说目的而取舍,甚至自由发挥。  相似文献   

8.
王充闾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层观照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审美世界。七卷本的“王充闾作品系列”收录了他的散文的代表作,集中展示了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貌。为此,本刊特邀几位学者撰写了有关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文章,以使读者对王充闾散文有更深刻的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有几处提到王充,似乎有些不以为然,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受到王充的影响.其实刘勰所受王充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因身世对写作的推重上,特别是在立意写有体系的专门著作这一基本点上,颇有相近之处.此外,刘勰<文心雕龙>关于文的观念、关于作家和创作的思想以及对纬书谶文的看法,和王充<论衡>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正>王充是东汉时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却有命定论思想。这似乎是很奇怪的现象。过去学者对此作过不少分析研究,颇有发人深省的见地。我们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王充的性命论作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性命论产生的社会原因,性命论的逻辑结构及内在矛盾,从中分析出合理因素和谬误成分,并指出失足的主要原因。性命论是王充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只有细致地解剖王充的性命论,才能对他的哲学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论衡》是一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论衡》中包含着作者王充丰富的史学思想,民族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从同源共祖的起源观、四夷宾服的一统观、以夏变夷的夷夏观等三个方面,对王充的民族思想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深化王充的史学思想研究,而且可以拓展对王充思想研究的领域,对于了解东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和学术思想走向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充是东汉时期我国杰出的思想家,是一个敢于与整个虚妄的时代相反抗的大无畏的唯物主义战士。他留下的一部被蔡邕叹为“卓越诸子”的《论衡》,就是他的战迹的纪录。 《论衡》创作的因由,是“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为的是“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以讥世俗。”(《对作》)可见该书主要讲的是哲学。然而,真伪之争,亦即论真实与讲虚妄的矛盾,既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斗争的焦点,又是文学论争的核心。事实上,《论衡》中的不少篇子是属于文学批评的文章,而且,王充是文学批评史上  相似文献   

13.
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闪烁着创新的闪光点,其创新教育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鸿儒为培养目标;广博的教育内容;积极"问难"、"极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王充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创新教育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研究和学习王充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有很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王充的哲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指出的,“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到了现代,对王充仍然有好之者,也有攻之者。  相似文献   

15.
王充哲学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哲学或无神论,王充的天道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理论,与他另一重要思想命定论异名同谓,是命定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王充虽然用天道自然观批判否定天人感应论,但他在天道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另一种天人感应观。因此,王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其思想并未摆脱汉代总体的神学思潮,而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王充和王符作为东汉前中期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在文章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王充文章气势雄健,王符文章则显得阐缓;王充文章论述详尽,因此显得繁复,王符则注重剪裁,论述时例证繁简适当;王充文章散句为主体,偶有骈句;王符文章则骈句较多出现,骈俪化程度明显加强。王充和王符文风之不同,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王充创作意图在于批判现实中的"虚妄"之言;而王符则更注重文章的经世致用,以此来警醒当世统治者。二是王充性格充满豪侠之气,表现得自信张扬;而王符则带有孤傲之气,表现得含蓄内敛。三是两人所处不同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士风和文风,这些都影响到两人的散文创作。于此,亦可见东汉前中期散文嬗变之迹。  相似文献   

17.
名人书趣     
王充“走读”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文艺批评家王充,年青时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便常常背上干粮到一家书铺去“走读”。王充的记忆力很强,一经过目,就能背诵。凭着这股勤奋劲儿,他通读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日后撰写我国第一部唯物论专著《论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王充在歌颂汉代社会繁荣的篇章中,表达了否认祥瑞、重视人治的思想;在对汉代社会的虚妄的批判中,提出了求真的哲学;在抑世儒扬文儒的阐释中,表现了反潮流的品格;在无法解释的复杂社会现象面前,提出了用时、数、命来填补认识的空白,以构筑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要而言之,东汉社会产生了王充的哲学,王充哲学概括了东汉社会的思想成果,成为东汉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20.
孙玉梅 《河南教育》2009,(11):55-56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为政治前途奋斗了一生的知识分子,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说自己“仕数不偶”“仕数黜斥”(《论衡&#183;自纪》),意思是当官数十年始终没有机会升迁提拔,相反总是遭到排挤斥责。王充善与人异的性格,直道而行的异端思想。是他“仕数不偶”的内在原因。而学者邓红先生在《王充新八论》中说“王充学习那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