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38页“例3”。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2.能应用比例知识解答稍有变化的正比例应用题。3.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学重...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分析这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一课时的例题,通过棚种植蔬菜和混凝土的拌制,学生计算蔬菜的种植面积和泥、黄沙、石子的千克数。学生于“种植”“混凝土拌制”这样情境比较陌生,对解决问题的一、背景分析这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比例及正比例、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课时的例题,通过大棚种植蔬菜和混凝土的拌制,让学生计算蔬菜的种植面积和水泥、黄沙、石子的千克数。学生对于“…  相似文献   

3.
现行五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册中,正比例、反比例内容分为两节。遵循教材的内容安排,按部就班,先教学正比例,再教学反比例。学生在分别学习正比例或者反比例时,能学得比较好,而一旦把正比例、反比例的题目放到一起,不少学生就分不清谁属于正比例,谁属于反比例,教学成绩明显下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近两年,我把正比例和反比例看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第三节“比例的应用”中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以及解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学,应使学生学会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沟通有关知识之间的联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二、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2.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比与除法、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实际问题。3.通过课堂复习交流,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复习实录:1.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教师出示8∶9。师:这是什么?生:这是比。(教师板书:比)师:什么是比?生: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师: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生:…  相似文献   

6.
第十册 1.理解下列概念:统计表(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单式、复式),扇形统计图,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比,比号,比值,比的前项和后项,正比,反比,连比,比例,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正比例,反比例,解比,解比例。 2.下面的说法对不对?如果不对,请你改正。  相似文献   

7.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正(反)比例关系。”(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页正比例、第15页反比例概念)依据概念的表述及教参,在教学生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时,我们通常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积)一定。这里笔者认为:条件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有多余之嫌!一、如何界定“相关联”对于“相关联”,在这一概念中的具体含义,教师们见解不一。主要有…  相似文献   

8.
正反比例应用题一般采用分开教的方法。我们感到这样做,教正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正比例应用题,教反比例应用题时,学生会做反比例应用题,但是把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就会出现混淆,导致错误。因此,我们把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中67页例4和75页例4正、反比例应用题放在一起出现,进行对比教学,既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又区别它们的不同点,效果较好。一、首先判断几组数量的正反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比例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比例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相似文献   

9.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后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仍会有不少疏漏。比如,判断“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成正比例”,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六年制数学课本第十二册58页例1。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3.会用a:b=c:d或者a/b=c/d两种形式表示比例。4.知道比例各部分的名称。5.渗透事物是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三、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比例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正、反比例的基础。根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可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006年12月第1版)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十三(第66页)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面是在同一时间测得的不同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长. 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二册第四单元的正、反比例的教学,通常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然后教正比例应用题,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这样的教学顺序,学生学起来容易发生练习仿套和知识混淆现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重新安排教学顺序,改为先教正、反比例的意义,再教正、反比  相似文献   

13.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们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留有以下三篇教学札记。 一、应用列表法,教学基本概念。 列表、图象、解析是讲正比函数与反比函数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们用列表法向学生揭示数学规律,讲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概念。 例如,我们在教反比例意义时,可将“用一批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列成下表: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2006年12月第1版)第五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十三(第66页)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相似文献   

15.
比和比例的知识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小学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的认识,并初步建立起函数观念,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一、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的教学这部分知识包括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及分数的关系、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正比例的意义、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其中使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比的概念是教学好这部分知识的关键.正、反比例  相似文献   

16.
高小第四册的《比和比例》,主要使学生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式,能够判断成正比例或者成反比例的量,并且能够比较熟练地解答常遇到的比例应用题。这部分教材内容包括了: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比例的意义和性质;⑦正比例;④反比例等四个  相似文献   

17.
初三代数第十四章“函数及其图象”中讲了四种基本函数,即: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一在这一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函数图象的选择题.下面就来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法.  相似文献   

18.
这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数学》第九、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来的第十册教材份量较轻,这次修订把试用本第九册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和“圆柱和圆锥”两个单元移到本册,使各册教材的份量比较均匀。 试用本第九、十册教材经过几年试用,大多数教师认为:几何初步知识注意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得出结论和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和比例的讲法经过改革,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与中学教材的衔接;用新的正、反比例的定义,来判断正、反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试用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比”的知识,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和比例放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义务教材(五年制第9册、六年制第11册)都把这部分知识提前编排在《分数除法》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只讲按比例分配问题),其主要意图是:利用比和分数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比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三(18页)第五题第七小题是判断“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判断题中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讨论结果有两种答案。一种是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