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军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1):10-13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理解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李军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6(1):78-80,84
丁玲的创作在1940年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弘扬革命的主旋律转向对革命的善意批评。她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革命内部存在的阴暗面进行了揭露:知识分子问题,革命女性问题,社会组织问题。丁玲创作的转变自有其内在的思想欲求,她的经历、个性,所受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延安宽松的文化氛围,鲁迅精神的倡导等是影响她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永涛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设计学已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作为构成设计学主干之一的设计批评,理应对当下的设计产业实践和设计学理论建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生产环节预设标准的制约、科技进步使分工越来越细、人人都有评价的权力等原因,致使设计批评的标准模糊不清。基于在标准问题上缺乏共识,导致设计批评陷入了尴尬境遇,分析了设计批评标准模糊的原因,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出了矛盾分析、适宜性、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功能性、伦理性、未来性等原则性的建构理路。 相似文献
4.
胡陈尧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2,178(2):141-147+5
翻译批评话语的自治性与建设性有赖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建构,翻译批评实践亦需要在明晰理论的引导下促进翻译及批评价值的实现。本文重点关注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万·贝尔曼在现代诠释学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建构,探析其跨学科研究的路径选择及方法论探讨中的创造性阐发与转化,以期为当下翻译批评的理论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乔贵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4)
在20世纪,自由主义受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开始由规范的民主理论向经验的民主理论转换,批评理想主义的民主价值,而追求对民主的经验式、实证式'的分析.熊彼特为自由主义者重新定义、修改和限定民主的理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熊彼特对古典民主理论进行修正.去除传统民主理论的伦理取向,把民主看作一个程序性的术语.在熊彼特的理论体系中,民主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决定而作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熊彼特对于自由主义式民主理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实绩,但也在对西方理论的盲从中丧失了其应有的理论创造的冲动和能力。从批评的问题意识、价值立场和现实阐释力三个方面看,文学批评在当代原创性文学理论建构中的这种功能如能充分实现,将成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张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70-72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以他极具时代性的背景描写和地方印记显著的人物风格设置而受到评论者的广泛关注。在批评格局多元的评论环境下,评论者的批评基础建构却体现出一种普遍共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批评思维的形成、批评视角的变化以及批评旨归的意义探讨上面。本文以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此看出批评基础建构在文学批评中所承担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谭旭东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0(2):38-44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杜晓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1):7-10
在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以玄幻文学为代表的泛宗教文学正在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在网络和纸媒出版方面,这类泛宗教文学都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并拥有广大的粉丝群,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但是,大部分泛宗教文学作品都只是对宗教文化进行简单而粗暴的挪用,目的在于奇观展示,甚至蓄意诋毁宗教人物,造成恶劣影响。基于此,应该建立完善的泛宗教文学批评体系,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促进泛宗教文学批评的发展,发挥文学批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教作用,引导泛宗教文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丁晓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3):16-21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蒋晓兰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丁玲小说中男女两性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主要表现在作品中两性所处地位的对比 ,思想、性格、行为与精神气质的对比 ,人物形象丰满与否的对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使女性文学创作发生了变化。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并且有了地域差异——国统区与解放区。围绕国统区与解放区的女性文学的代表——丁玲和张爱玲谈谈战火中的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14.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中有两类新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将个人置身在人物所属的阶级和群体之中,其行为表现出先进性,为群体所认同,符合主旋律。另一类是作为人物所属阶级、群体中的精神觉醒者,在与包括所属阶级、群体旧的生存状态、传统影响在内的矛盾对抗中,显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艳丽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96-98
阴柔美是女性创作中一种极为鲜明的创作风格,她缠绵、委婉、纤丽,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和丁玲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权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尽管她们的作品创作风格不同,却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女性创作的阴柔美。从对这两位创作风格迥异的女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阴柔之美是女性作家所共有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6.
马忠莉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6):31-3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法律调整是解决草原生态建设问题的有效保障措施。应在更新立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民法、刑法规则制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法律高速体系,而在这三方面的保护形式上,尤以经济法为重。 相似文献
18.
范玉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2):77-83
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学对当时国内混乱的言论界感到了巨大的不满,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创建言论的公共空间,介绍有关新思想,新观点,以期引导社会,规范批评秩序,但他们的努力却失败了,本主要是通过陈西滢这个个案,考察了围绕在《现代评论》周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开创批评空间的努力,剖析他们这种努力之所以失败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剑龙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5):25-32
在中国新学的诞生与发展中,沈雁冰、李健吾、李长之、沈从是感悟式作家作品批评中的佼佼。沈雁冰为人生的学批评、李健吾感悟性的印象式批评、李长之感情的批评主义、沈从注重学人性的批评等。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趣味与追求,促进了中国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