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细柳营     
文帝之后六年(公元前174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主理皇族内务的长官)刘礼为将军,军(驻扎)霸上(汉都长安东的军事要地);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长安东北的军事要地);以河内守亚夫(汉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二年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要求翻译《周亚夫军细柳》中“将以下骑送迎”这个句子。后来给出的标准答案是:“将领和属下们都骑着马迎接和送行”。乍一看去,这样译情通理顺,但仔细推敲,却觉得于情理捍格难通。首先,这样译曲解了司马迁的原意。司马迁写汉文帝驾临霸上、棘门军时“将以下骑送迎”的情节,是为了与后文周亚夫以军礼相见构成对比的。通过两相对比,才更显得周亚夫治军有方、细柳营戒备森严,以至汉文帝于事后“称善者久之”。倘若霸上、棘门军确曾“骑马”送迎,那么,在马上迎接皇帝的亚夫又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对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的本事解说,历来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理由是:李广的事迹比李牧的更符合该诗写作的背景;唐诗文中没有称李牧却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传统;高适托汉写唐的诗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无出于汉唐两朝;"岂顾勋"暗合了李广未得封侯事;"忆李将军"并非典出汉文帝事,而是出自王粲诗及其李善注。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大力将军》是一篇以知遇报恩为主题的小说。我们从知遇和报恩两个方面对《大力将军》和《吴顺恪六奇别传》进行比斟,发现小说在知己知遇的主题中暗含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通过对小说作者进行比较,《吴顺恪六奇别传》的写作符合王士稹台阁重臣、文坛领袖的身份特征,而《大力将军》则表现出了蒲氏对知遇的渴望心态。《大力将军》中虽没有任何寒士形象,却是一篇反映寒士心态的典型小说。  相似文献   

5.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以下凡引自该篇均不注)他死在哪一年呢?他是在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后死的。梁怀王又死在何时?《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说是汉文帝十一年(前169)。《汉书·文章纪》说得更具体,是这年“夏六月”。将这个时间推进“岁余”,如果“岁余”是一年零三个月,就到了汉文帝十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关于"执金吾耿秉"的记载有误,当作"征西将军耿秉"。综合校对《后汉书·耿秉传》、《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资治通鉴》等文献,和帝永元六年,耿秉所任官职为征西将军,非执金吾。  相似文献   

7.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历代广为流传,最近亦收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其中,周亚夫治军之严明与为人之刚正更是为历代读者所称道。董份曰:"细柳营,亚夫为真将军。"(《史记评林》引)李白《司马将军歌》诗曰:"细柳营开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儿。"权德舆《细柳驿》诗曰:"细柳肃军令,条侯信殊伦。"而汉文帝因称赏周亚夫为"真将军",并拔擢其职亦是备受尊崇。  相似文献   

8.
1949年建国以后,《骄傲的将军》、《牧笛》、剪纸片《人参娃娃》、《渔童》等优秀影片层出不穷。新中国仅用六年时间,不但生产的影片在数量上超过了建国前的23年,而且多次摘得国际奖项。  相似文献   

9.
王云 《现代语文》2006,(10):122-123
2002年高考第三大题阅读文言文选择的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题目要求通过阅读完成5道选择题,第四大题仍然是根据第三大题提供的文字,完成2道翻译题。其中一题是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这句话。这2道满分为5分的翻译题,全省人均得分不到5%,大部分考生因为无法正确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而失分。虽然错误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类:1.搞不清“谓”的对象是谁,即不清楚是在说李将军还是李将军说别人;2.句…  相似文献   

10.
<正>《李思训碑》,唐碑刻,又称《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碑为竖方形,高约400厘米,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0行,行70字。碑现存陕西蒲城县西7公里的麦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满石花。碑文内容为李邕为  相似文献   

11.
蜀汉封爵在授予方面沿袭汉制较多。皇帝掌握最高封爵权,大鸿胪、宗正、光禄勋等负责具体封爵事务,封授仪式遵从特定程序。蜀汉袭爵者并未真正担负起护国重任,相反其中部分人在存亡之际与益州集团士人一起背叛政权。蜀汉亡国后封爵者多数被剥夺爵位。蜀汉封爵政策的某些失误应引起我们充分思考。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叔孙通虽以儒学为高祖制礼仪,但也不过是点缀升平,并未被真正重视;陆贾著《新书》宣传文武之道,高祖忙于削平异姓侯王,儒学分封诸侯的思想,自然不适用。文帝喜"刑名,"景帝不任儒者。可见,儒学在西汉初期处于不得重视、暗中发展的情形。可是,黄老之学由于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以及其"形名相实"的理论,最能适应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黄老之学成为汉初70余年间的基本统治思想。这种局面的打破是武帝即位以后的事,从此儒学便被奉为官方哲学,走上了神坛。  相似文献   

13.
两汉商人社会地位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总的态势是在不断地提高。西汉前期,由汉高祖的“贱商”到文景时的“惠商”,商人的社会地位在逐步上升。武帝时“抑商”导致大部分商人破产,地位一落千丈,但部分商人却坐上了高官,地位殊荣,商人社会地位处于两个极端。武帝之后,政策逐步宽松,商人、地主、官僚日益结合,社会地位有了更大的提高,一直到东汉无大的变化,所以说两汉商人的社会地位与当时的商业政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从许慎写作《说文》的全过程及许冲的上疏以及与贾逵,尹珍,高彪等的关系等诸方面,考证许慎的生卒年代,应该是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卒于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冬。  相似文献   

15.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6.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7.
“缇萦救父”事件引发了汉文帝时期肉刑的废除。肉刑废除时立法技术有缺陷,这没有改变肉刑废除的历史必然性。死刑的废除也涉及到同样的立法技术问题,基于文明的发展,我们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立即废除死刑,再完善立法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李克即是李悝。《汉书.古今人表》记李克、李悝为两人,承此说者引《韩非子.难二》李克的言论,不仅不能证明李克与李悝不同,反而更让人相信李克、李悝是一个人。李克作为子夏门下政事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鼻祖,具有亦儒亦法的双重特点。钱穆说"法原于儒",从政事之儒产生前期法家也是历史的必然。李克曾任魏国上地守,后任中山相,在魏文侯晚年和武侯前期任魏国相。相中山是相魏的前奏,治魏"尽地力之教"著《法经》,是治中山的扩大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20.
翁同和在晚清曾为同、光帝师,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有凡同光年间的重大朝政活动,诸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无不参与,因此,是晚清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之一。翁同和从政期间,与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荣禄、刚毅等发生交往,他与他们的政见有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有些是因职责引起,有些是政见不同所致。他的一生总体是忧时爱国、追踪时代、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