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搞校对的,对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不太了解,因而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是,校对同编辑工作又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看原稿,而在文字技术方面校对比编辑看得更仔细。正因为这样,校对对于编辑原稿上加工的情形,也最了解。因此,校对对于编辑的文字技术加工方面的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下面我就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望剑 《新闻采编》2000,(3):17-18
在报纸出版环节中,报纸校对需要忠实于原稿,同时也需要忠实于版面,存在着编辑后查错捕漏的过程。因此,校对工作者离不开编辑意识,否则对编辑错漏的校正将缺乏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编辑内容的贯穿性。在报纸校对的过程中,版面编辑看大样主要是把握好编辑方针和编排思想是否落实到版面上,对版面的差错进行内容上的把关。由于编辑工作和时间的限制,编辑看大样对编辑内容的把关不可能面面俱到,况且大样在修改过  相似文献   

3.
清晨,当一份份贵州日报传送到千千万万读者手中时,校检组的欧声扬总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受。毕竟,他是把守报纸出版最后一关的“哨兵”。初识欧声扬,是80年代初我被分到报社校对组实习。那时,他先于我参加工作,我称他为老师。一晃快10年过去了,我们当时的年轻人已成了较老的记者、编辑,而他仍是校检岗位上一名“哨兵”,依然干着默默无闻的校检工作。欧声扬为什么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勤勤恳恳地工作呢?当我与他深入地交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后,我才发现有些木讷的他,原是一位富有个  相似文献   

4.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5.
一般人看来,只要识字的人都能做校对工作,此言差矣。常言遭:隔行如隔山,七十二行各有其门道,这话一点不假。诸位看报人或是习惯测览文章标题攫取时势信息,或是三眼两瞥地横扫竖抹内文以求知其一二,对精彩的描写或论述咬文嚼字以为乐事的虽不乏其人,却也时常忽略文字使用的正误,哪像做一个校对眼盯嘴嚼,一字一词地印在脑里,吞到肚里,末了还是只见树不见林,一篇文章看了几遍,只是把握了字词的正确,却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这就是作为校对与普通读报人的差别。 对于一个合格校对的要求,责任心更甚于学识水平。当校对既辛苦又枯燥,一字一字一篇文章看几遍你能不烦?你校对的文章被评上优秀奖,获奖有作者、编辑的名字你却挨不到边你能不泄气?出  相似文献   

6.
校对工作组织管理的特征和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才能适应新形势,既要快出书,又要出好书;怎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的质量保证作用?下面就校对工作组织管理的特征和内容进行探讨.(一)校对工作组织管理的特征一、目的性.校对工作组织管理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1)数量上要求按期完成或超额完成社长室下达的全年  相似文献   

7.
论校对定位     
校对定位的误区 校对如何定位?按传统的说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知识问答》),校对“起着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的作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这些论述,虽然承认校对为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又否认校对的独立地位,把校  相似文献   

8.
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质疑,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现代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原稿有传统的纸质原稿和现代的电子原稿两种。校对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随着计算机介入出版业后,校对工作的客体发生了变化即原稿的电子文件化。校对工作更具体地说是校对和检查并重。  相似文献   

9.
现代校对管理的四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什么要讨论现代校对管理问题?用一句话来回答:因为建立现代管理理念,完善现代校对管理体系,是当代校对实践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有如下缘由:"第一,当代校对主体日趋多元化,社外校对已经成为校对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校对主体多元和校对活动社外循环,传统的校对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建立并完善适应新情况的现代校对管理体系。"第二,当代编辑工作的重心已向策划转移,加之出版周期日益缩短,有的稿子编辑加工比较粗疏,造成原稿留错增多,校对环节补充和完善编辑工作的功能日益凸显,固守“对原稿负责”的传统校对管理理念,必然造…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先生曾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 郭老为什么会校了几遍仍有错字而感叹校对难呢? 各种专业论著所提出的校对主体应当具备的修养或素质,并无大的出入,简单说就是三条:认真的工作态度;广博的知识;进行哪一文种的校对,就要掌握哪一文种的知识。郭老是充分具备这三条的,  相似文献   

12.
我刚到地质出版社工作时,由于编辑、校对人员少,所以许多工作,诸如修图、贴字、正文设计、拣图版等,都是由编辑自己做。多数书稿也是由编辑自己校。当时真可谓是编校合一了。后来,人员增加了,就像许多出版社一样,实行编校分工。由于校对大多是新人,业务不熟悉,又不懂专业技术,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采取一部书稿打两份校样的办法,一份送校对,一份送编辑或作者阅读。  相似文献   

13.
编辑人员在确定选题、审读加工诸项工作环节中,无不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意识:为什么要编这本读物?编给谁看?应让读者从中获取点什么?究竟采用什么形式表现才最易为读者接受,并受到他们的欢迎……这些,均是编辑应自觉注意的问题,是编辑工作的主导思想,它无一例外地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的始终。少儿读物作为向少年儿童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其编辑人员应具有怎样的意识呢? 首先,我认为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报纸出版行业中,编辑和校对工作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它们之间不可缺一,也不可相互替代,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自从有了报纸出版行业以来.就有编辑是“第一校对人”、“校对是最后的编辑”这一说法,时至今日,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补充和完善这一本质属性仍始终没有改变。 追溯历史,编辑和校对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在古代就有很长一段时期编辑与校对是合二为一的,只是到了近代以后才逐渐开始彻底分流。  相似文献   

15.
报纸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和完善。校对不能停留在“就稿校稿”,找出一两个错别字的水平上,重要的是要有整体意识,对整个版面以至每篇稿件,进行全面认真地审读,从中消灭差错,纠正失误,使报纸提高质量。校对树立整体意识,起码要做到“六个注意”。 一、注意综合与分述的一致。在一篇稿件中,经常会看到这种形式:某地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二  相似文献   

1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直属总支,这是一个由4个单位组成的大家庭.能代表这样一个大家庭站在这里,是我的荣幸;可由于对其他单位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只能以自己熟悉的编辑工作为例,又恐怕"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7.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极大极大勇气的。我参加工作刚刚两年多,做编辑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能总结出什么心得体会?别人会不会说孙卫卫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可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喜欢我的工作,我也不止一次地“陶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编辑记者更好。那就鼓起勇气卖一回瓜吧,只是争取卖好点,让您不过多厌烦。上小学时和同学办手抄报、黑板报;上初中时自任文学社油印刊物的主编,当时的省作协主席胡采等还为我们刊物题词;上高中后经常为一中学生杂志撰稿,是它的第一个特约中学生编辑;在大学里又是一中学生杂志的特约编辑,编写和主编了3本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在书刊的出版过程中有一道繁重、复杂的工序——校对。校对质量的好坏,是构成出版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隔行的人往往错误地认为,只要具有一般的文化水平和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事校对工作。实际上不然,校对是一项严谨细致的专门技术工作。它的职责是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清除排版上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按出版规格和要求,校正编排技术和版式施工的问题。它还要求能发现原稿编辑加工中的疏漏,特别是有关技术性和政治性的问题,以提交有关编辑人员研究处理。一个称职的校对,特别是责任校对,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史、哲学、科技、外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有关出版方面的基础知识。不然,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整个校对工作的程序分为:一、二、三校或四校;整理工作;核红等三大程序。这里我着重谈谈校对中整理工作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有句老话:“无错不成书(报)”,读者对书报刊上总是有差错不能理解,认为这类低级到连小学生都能校对的差错,怎么会在文化人的手中产生呢?其实,常常连报刊的编校人员自己也觉得难以理解,这些文字几乎都看了三五遍,居然仍将最普通的错字都放过了,真是不可思议。深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人校对通常在非成品报上(大样)不易校对出来的错别字,一旦到了成品报上就很容易校对出来;或者在别人的大样上挑错,特别地目光尖锐。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校对能力在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中发挥不一致,这并非是智力因素,而是心理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