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禹 《吉林教育》2005,(9):34-34
北京,祖国的首都,一个人人向往的地方。本文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去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列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意在引领学生感受北京的美丽,富强,升旗仪式的壮观,激发他们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08,(10)
"老师,我昨天在电视上看到胡锦涛爷爷坐在京津城际铁路线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上。那辆车特别宽敞,每排座椅还可以180。旋转,车厢里有餐吧、残疾人服务区,比我爸爸每天坐的火车可高级多了,我真想去看看啊!"这是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2012,(3):10-10
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  相似文献   

5.
妈妈告诉我 上海要举办世博会了 长长的世博轴 奇特的中国馆 将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相似文献   

6.
老师告诉我 2010年5月1日 上海世博会开幕 在世博园 可以看到 法国的“白色宫殿” 听到 北京胡同发生的故事 梦想  相似文献   

7.
一、课前欣赏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听了一首好听的歌,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北京的风光图片。 (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图片)认识生字“安、广”,认读词语“天安门广场”。 师:看了这么美的风光图片,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非常想去看看。 (教师板书“我想去看看”) 师:同学们能像他这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心愿吗?  相似文献   

8.
9.
方德佺 《教育文汇》2011,(10):54-54
这是去年暑假的一天。我们终于在夜间到了北京。导游说必须在早晨3点钟起床,这虽太早了,但没有人抱怨,大家的心情都一样,希望能早点实现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天安门广场感受升国旗的庄严和神圣。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说:慢慢走,欣赏啊!是多少岁月的沉淀,是多少阅历的累积,才在先生笔下汇成如此浓醇的文字.而我们可以发现,随着人的成长,对美的理解是由浅入深的.由于疫情原因,我在线上随机采访了几位一年级的学生:什么是美?我得到的答案令人禁不住会心一笑.对于小姑娘来说,穿上裙子时最能体现美,四个女孩...  相似文献   

13.
<正>《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我”的愿望是去遥远的北京、新疆看一看。你的愿望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有什么愿望?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看着下面的“箭头图表”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 <我多想去看看>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诗歌.用第一人称,以山村一个小孩子的口吻通过"我"和妈妈的对话,讲自己非常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感情真挚,语言朴实.选编本篇课文旨在让学生在识字读文的同时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15.
嗨,你们好,我是斑小昭.最近,我常常做一个梦,梦里我飞过高山、越过河流,在峡谷中穿行,在大海里畅游.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妈妈说,四五岁的小宝宝不再满足于"我的世界",而会对"我和世界"充满好奇;我们会把目光从"熟悉的我"转向"陌生的它",开始有了探索外界的渴望.为了满足和支持我们的探索,编辑部的姐姐们以"去探访"...  相似文献   

16.
李慧琳 《甘肃教育》2020,(20):188-189
<正>《我多想去看看》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篇课文。这是一首诗歌,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我"对美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2015,(20)
4月14日一早,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经采访得知,辞职者为2004年7月入职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女心理教师.如此“任性”的辞职信,领导最后真批准了.(4月15日中原网)  相似文献   

18.
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耳闻不如目见。对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只有亲身体验过、思考过的人才有发言权。吕元媛将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作为自己求学之路的目的地。她通过项目介绍材料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又与去过斯坦陵布什大学的学长学姐们进行沟通,和家人朋友一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她怀着既忐忑又憧憬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南非故事。  相似文献   

19.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同时课程标准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和教材不可能取代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正是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教师探寻教学的新思路——精心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构建有效的互动场,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