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把让学生面临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称为“问题情境”。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领悟课文的深层意义。一、无疑处生疑1 在学生读书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如《二六七号牢房》一文中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 ,从窗子到门是七步 ,这个 ,我很熟悉。”“走过来是七步 ,走过去是七步 ,是的 ,这一切我很熟悉。”学生读这些似乎很普通的句子 ,只知“七步”是写牢房的狭窄 ,往往不去思考蕴涵在“七步”、“熟悉”中的深意。于漪老师教学时这样设疑 :“这里为什么要写这四个‘七步’ ,两个‘熟悉’ ?为什么用…  相似文献   

2.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里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3.
《春蚕》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每年都要辛苦养蚕的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比的疼爱和深深的敬意。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和作者对母亲的疼爱是重点,着眼于原文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过行阅读分析,是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此文有很多处对母亲容貌神情的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母亲养蚕的心境和养蚕的辛苦。  相似文献   

4.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5.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要使教学达到“启其蒙而引其趣”的目的,就要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新选课文《白杨》,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喻人的优美散文。课文中对“爸爸”的三次心理描写,巧妙地将人和白杨联系起来,一层深入一层地讴歌了立志开发边疆、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忠贞不渝的高贵品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一写“爸爸”心理,把白杨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作者开始这样描写白杨树:“每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过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状态 ,就是认知过程中的困惑表现。有意识地制造这种困惑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实践表明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制造这种困惑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设问题情境”。因此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原则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必须注意选题。倘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费思量就能答对 ,则无法令学生回味、联想、思考 ,缺少刺激 ,学…  相似文献   

8.
《白杨》(第九册)这篇讲读课文,内容含蓄,借物喻人,意义深刻。具体处理这篇课文时,应把引导学生认识白杨树的特征作为重点,而白杨树的特征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格之间的联系,以及对描写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所包含的意义的理解则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因此,本课的教学可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9.
优质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优质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要有思维含量,深入浅出。教师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设计问题;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抓住课文的留白处,略写处设计问题;抓住学生兴趣的热点设计问题;还可以在难点处、困惑处、易错处、相互照应处设计问题;设计优质问题,这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机制,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充分运用电教媒体中声、形、色等特性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描写祖国南海美丽风光的课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而要体现这一新理念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正如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所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效率.问题是探究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欲望.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并非一开始就能发现并提出适合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探究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对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思考.一、创设“问题情境”与激发学习动机  相似文献   

13.
一、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质疑问难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质疑的切入点,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1.问在学有困难处。如:生字、新词,句子等。2.问在中心质点处。如:《背篼》一文,为什么背篓里盛着的是幸福的童年,而不是柴禾?《葛洲坝工地夜景》一文,课文写葛洲坝工地夜景,为什么我想高喊“人民万岁”?3.在描写矛盾处。文章的看似矛盾处常常是作者着力的地方,需要仔细推敲品嚼。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这个年轻而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里可以抓住“年轻”和“伟大”质疑。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为什…  相似文献   

14.
一、由课文题目生疑 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时候,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而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文中圈画批注,从而明白父亲为了这块菜园付出的艰辛与爱。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用数学本身固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其积极思维。如教学“年、月、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今年 12岁了,却只过了三次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一奇异的问题,必然把学生带入探求知识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16.
一堂课学生学习效果怎样 ,直接受其思维的左右。思维积极、灵活与思维冷漠、呆板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差距。创设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古人云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也是这个道理。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以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 ,使他们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发现新问题。思想品德课故事性强 ,道理性强 ,思想品德课教师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把枯燥的道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理解呢 ?下面归纳几种常用有关思品课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供教师们参考。一…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知识,从知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地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的这篇《麻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选读课文,通过对老麻雀神情动作的描写,把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在选编时作了较大的改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我采用了(《麻雀》的其他版本。我选择的这一版本有两个生词,学生学起来难度适中,而一些描写老麻雀神情动作的词句非常精彩,便于教学时挖掘引导。  相似文献   

19.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刨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屠格涅夫的这篇《麻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选读课文,通过对老麻雀神情动作的描写,把老麻雀伟大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在选编时作了较大的改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我采用了(《麻雀》的其他版本。我选择的这一版本有两个生词,学生学起来难度适中,而一些描写老麻雀神情动作的词句非常精彩,便于教学时挖掘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