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狗与公羊     
郑板桥当县令时,曾微服下乡查学,偶闻一私塾先生教学生念:“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生。”他告诉先生,不是“母苟”,而是“毋苟”。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3.
重读私塾     
我没有上过私塾,但在不少文学作品中读到过描写私塾先生教书的片段.更在影视剧中见过活灵活现的场面:酸臭迂腐的私塾先生戴着眼镜,正摇头晃脑地在吟诵着《三字经》,而底下的调皮学生正你踹我一脚,我打你一拳,忙得不可开交。私塾先生  相似文献   

4.
古时候有位私塾先生,把“岂(豈)有此理”,读成“豆有此理”.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豆?咋有山字头?”先生马上愤愤然:“你懂什么!没山的豆是平地上种的豆,这个有山的‘豆'是山里长的嘛,真是豆有此理!”这位先生,以我为对,只搞“一言堂”,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又缺乏教学民主. 当前,我们也有一些同事在某种程度上,还存有那位私塾先生的遗风.前几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课上,一个学生指出了老师读音的错误,老师有点不悦.后来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对老师所讲问题提出了异议,这位老师马上板起了面孔:“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如果说那位古代先生的做法浅薄得可笑,那么我们教师的这种做法,则令人深思.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教改的深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2007,(2):66-67
热点新闻: 2006年10月29日,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身着对襟束带长袍的私塾先生为学生开讲经文。据悉,创办者创办私塾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  相似文献   

6.
先生是过去对知识分子的称呼,昔日的私塾先生长袍马褂、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先生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师生如父子。传统师者总要塑造这样一个形象:什么都在学生之上.教师要扮演一个居高临下的圣者角色,这自然就导致了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上下尊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有位学生说,书上有两处印漏了后半边引号。同学们也随声应和。我原想这个问题在讲课时不讲的,既然学生提出来了,就只得顺水推舟了。我问:“你们知道引号的用法吗?”同学们都说表示引用的部分用上引号。我要求学生把第十到第十二自然段通读一遍,看这三段是不是连续引用的部分?过了一会儿,原来发现“印漏了后半边引号”的那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三段话是  相似文献   

8.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古代的私塾尤其注重朗读,我们在电视上经常见到私塾先生和学生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读得非常投入.  相似文献   

9.
开心吧     
爱钱如命赵先生 古时候有一姓赵的私塾先生。他学识浅薄,爱财如命,且好体罚学生。一日,他命一学生背诵《百家姓》里的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相似文献   

10.
在对联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别致的小花叫“无情对”,其特点是只考虑上下联的平仄和字面相对,并不考虑整句意义上的成双结对。下面两副都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无情对”,却又充满着感情,真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一副是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写给他的私塾先生的。据说纪晓岚小时候喜欢养鸟,读私塾时还在后院砖墙里养了一只家雀,谁知被私塾先  相似文献   

11.
王洛宾晚年给亲友的书信中,回忆了父母、私塾先生、山东老人、东北流亡学生,以及他的童年小伙伴和他任音乐教师时的学生,还回忆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在旧北京的生活。他说:“经历的这些琐事,都打下了我热爱祖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没读过私塾 ,也不了解私塾的内幕。小时听老人们说读私塾成天就是读书背书习文作对 ,而且先生挺严厉 ,背不了书作不好对子就撅起屁股挨板子。后来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更觉得私塾可怕可憎。然而 ,看了清代龙启瑞那一份古代儿童课程表后 ,我对私塾的语文教学却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课表内容如下 :每天早起温习读书 ,背诵。上生书时 ,老师讲解毕 ,“命学生复述一遍 ;乃就位念一百遍” ;午后 ,写字 ,温书 ,背 ;晚上练习作对 ,灯下读古诗 ,隔日学写诗 ,逢三、八日作文 ,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见《文汇报》1992年5月…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文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古代私塾教育的呆板,但先生后来雄厚的笔力也得益于此。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读书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学生借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不是多媒体教学所能承揽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同学们经过“历练”练出来的。所以“搭建学生历练”的平台是新课程下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朗读教学则是“历练”学生的最本质活动。  相似文献   

14.
听说苏州首家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了,身着对襟束带长袍的私塾先生正在给学生们讲授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据称,创办者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一时遭来各种议论,褒贬不一。相形之下,其境遇竟不如古人。两千多年前,孔子在鲁都杏坛招徒三千,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奇妙的“眼睛”》是小学语文二册看图学词学句课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中“眼睛”二字加上了引号,课文中凡有“眼睛”二字均带上了引号,引号的这种用法,一年级的学生还是初次接触。  相似文献   

16.
引号     
我们引号家族兄弟两人,老大叫双引号,写成(“”);老二叫单引号,写成(‘’)。引号又有前引号和后引号之分,引号的前一半叫前引号(“或‘),用于引用部分开头的左上方;后一半叫后引号(”或’),用于引用部分结尾的右上方。当大家在使用引号的时候,必须记住双引号哥哥是两个(“”),单引号弟弟是一个(‘’)。而且要特别提醒小朋友们的是:你们在使用引号的时候,千万记住前引号不能出现在一行的末尾,后引号不能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你知道吗,我们引号兄弟俩还是非常团结的呢!凡事我们都讲求效率,讲求分工合作。如果在一句话中,引号里面还需要引号时,外…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好!我是引号,你们认识我,了解我吗?我可不像我的兄弟逗号、句号那样形单影只呀,我可是由前后两个小双胞胎兄弟组成的噢。瞧!“”这就是我———引号。别看我小,我的作用可不少。不相信?好,听我给你一一道来。一、在人物说话时要用到我例如: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二、引用别人的话或俗语、方言时要用到我比如:俗话说得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三、我还用在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上例如:⒈那个“人”字形的草棚,就是列宁的卧室。⒉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你们看,我引号的作用不小吧。对了!我还会变身呢!如果引号…  相似文献   

18.
鲁迅幼年在绍兴就读于寿镜吾先生的私塾,私塾里挂着一块木制横匾,白底黑字,上书“三味书屋”四个大字。据说是清朝嘉庆年间书法家梁同书所写。梁同书原来写的是“三余书屋。”为什么取名“三余”呢?这是取意于三国时董遇的话。据《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所载,董遇常劝他的学生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所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冬季是农闲季节,可充分利用,晚上一天闲  相似文献   

19.
演戏讲究扮相,扮相好,能吸引观众看戏;教书要讲究教态,教态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的私塾先生,虽然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渊博的宿儒”,受人“恭敬”。但他上课时,对学生喊:“读书!”自己也念书。每念到自己喜爱的句子时,便仰起头,摇晃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学生见先生独自陶醉在文章中,他们也不再读书了。于是便有“用纸糊的盔甲套的指甲上做戏的”,有“画画儿”的。现在看来,这位先生的教态实在很独特,他不顾学生的反应,也不管教学的效果,现在再没有一位教师会这样上课了,但却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中,我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说话、作文、答题等忘性大,常常说了前面忘了后面,有时,往往是全班大部分人老是犯同样的错误。比如教他们回答“因为”后别忘了加上“所以”,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叮嘱一下,可仍然收效不大,“该犯”的那些小错误仍照犯不误,教师的喋喋不休面对学生的“固若金汤”全然无用,有时颇让人灰心!时间一长,我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批评方式来。一次,批阅学生作文,又发现近一半作文本上的引号有前引号却没有后引号,而这我已不知在班中讲过多少次,“杀”过多少只“鸡”了,可仍然“骇”不住这些“小毛猴”。一时火起,我这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