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题眼又是题目的灵魂。命题作文在审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抓题眼,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重点。抓题眼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主谓短语就应重点关注一下谓语,是偏正短语就该紧抓定语或状语。如“我真行”这个命题就该写“真行”的题材,而一个“真”又限定你必须写自己干得很棒的内容,是样样都棒而不是偶然间出色一回。半命题作文审题也有一些规律:先用抓关键字眼法读懂给出来的半个命题,再运用语法分析法圈定题目里要填的是什么成分或什么性质的短语。如审读“我,我快乐”这个题目,给出来的半个命题是“我快乐”,快乐”…  相似文献   

2.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从审题、解题入手,揭示思路。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许多文章的题目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如我在教《桂林山水》、《飞夺泸定桥》、《将相和》这类课文时,就首先从审题入手,在弄清题意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导  相似文献   

4.
审题,就是作文前对文章体裁、表达方式及中心、取材范围的审视、分析和确定,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作文题目往往有两个部分,一是题目,二是要求。我们首先要从题目和题目的要求中明确它对体裁和内容的限制。例如题目《母爱》,根据要求,“可写母亲的爱,也可以写母亲般的爱”,它严格限制了作文内容必须写的是“爱”,且是长辈对小辈的爱,而写成其他感情则都属偏题。再如题目《课后》,一个“后”字,已明确规定写作内容必须发生在课后,如果把重点放在“课上”,  相似文献   

5.
小学毕业班的作文复习要抓住五点:审清题意;明确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学会修改。一、审清题意命题作文首先要审题。题目审得清,不但可以不走题,还可以打开思路,写出立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文章。怎样训练学生审题呢?可从三方面做。 (一)分析题目,防止走题。 1、辨析写作对象。要辨清题目是要求写人还是记事,是写景还是状物。 2、定写作范围。要审清题目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内容的限制。 3、找文章的题眼。题目中往往有一个重点词,透过这个词就可确定文章的中心及内容,这个词就称为题眼。例如《童年趣事》,它的题眼是“趣”,要求写出童趣来。 (二)比较题目,防止混题。为了不把题目写  相似文献   

6.
高考作文要不要审题,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看过一篇《话说“审题”》(《语文教学通讯》2006第10期)的文章,谈的是庄子、韩愈、鲁迅、钱钟书等不审题却写出好文章,而现在的考生审了题却写不出好文章;审题是为了评卷方便,显示教师高明。其结论是高考作文要“我手写我心”,率性而作.无需审题。我认为,高考作文需要审题,因为高考作文不等于教师写研究文章。写研究文章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无需审题:而高考作文是写别人给定的题目,需要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与写作要求,这就有个审题问题。  相似文献   

7.
限时作文,指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规定范围的作文。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要求,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写作的重点,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审题。一、要抓题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就是题眼。审题时,抓住了题眼,就掌握了写作的重点。如《妈妈关心我成长》,重点要写怎么样“关心”我;又如《我喜爱的书包》,要突出写为什么“喜爱”它。二、要抓时间题目中有表示时间的词语,便规定了时间范围,写作时,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如《暑假生活记事》,要考虑“暑假”,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再如《愉快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写文章。读懂悟通了许多文章定能写好文章。“一线串三点”便是读者读懂悟通文章的好方法。 所谓“一线”,即作品的思路主线;三点,即教学的基点、重点、难点。“一线串三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掌握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读懂文章。 首先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 学生在温习旧知时,可以根据不同文体,扣住不同内容,抓住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三种方法来抓文章的主线:①审文题,抓题眼。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题眼是“人”,什么样的人?“最可爱的人”。学生扣住题眼,对照文章,便可  相似文献   

9.
在 大量 的来 稿中 ,常 常会 看 到这 样 的题 目:“ 我最 敬 爱的人”,“一件有意义的事”,“童年趣事”,“妈妈(老师),我想对你说”,“第一次……”,“校园春色”……这些题目并非不好,但比较陈旧,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其实其中有些文章写得并不差,就因为套在一个老套的题目里,常有被忽略或埋没的可能。而另一些有新颖题目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本刊 2003年第 4期有一篇题为《小脚丫亲大地》的文章,写的是一堂作文活动课。孩子们一个个脱掉鞋袜,将小脚轻轻地、慢慢 地接 近地 面,“感觉 比擦 了薄 荷喝 了 柠檬 还 要清 凉, …  相似文献   

10.
技法一点通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文章的题目被称为文章的眼睛。那么,文章的主要内容则要依据题眼展开叙述。就《和家人一起看奥运》这一题目而言,题眼是“看”,因此,全文的主要内容应紧紧围绕家人看奥运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写。如果失重了,这篇文章就会主次不分,偏离主题了。  相似文献   

11.
尊敬的编辑: 你们好! 我是一位《我爱写作文》的小读者的妈妈,儿子去年刚上一年级。还不会写太多的字。但是他已经养成了自主阅读的好习惯,成了《我爱写作文》的热心小读者,特别是。积分闯通关。很吸引他,他把相关的文章看完后,又把题目一题题答完。  相似文献   

12.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3.
1.以文题为研读点。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若让学生抓住题眼——“发愤”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讲解课文,而是“授之以法”“、自悟自得”。这样,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小学的阅读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找准小学阅读教学的方位。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务必达到“六个读懂”第一,要读懂文章的题目。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小路》一看题目就知道是写小路的“小”,《可爱的草塘》从题眼上看,就是写草塘的可爱之处。第二,要读懂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身体。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应注意课文是怎样描写草塘的可爱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下面就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进行分析。 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的?  相似文献   

16.
[听我讲讲] 亲爱的小朋友,不管写什么样的麻雀作文,叙事、写人也好,写景、状物也好,都必须有明确的中心。“中心”在哪里?有时在题目里,比如《我爱牵牛花》,题目直接提示的“中心”是“爱”。有时不在题目里,而是在作文里,比如《校园的一角》,题目没直接提示“中心”,“中心”必须在作文里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吕薇薇 《现代语文》2013,(12):156-157
2013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本又有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这一要求。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及各市模拟考题中,这种题目并不鲜见,一种是解析全文思路,如2010年论述类文本《谈静》中的第二题,2011年论述类文本《捧与挖》的第二题,2012论述类文本《笑的价值》中的第二题,都考到了解析全文思路这种题型。另一种是解析某一段的论述思路,这主要是在省大市的模拟中出现,如2013年徐州、宿迁三模《做人和做事》的第二题,徐州市高三一模的《谈关公文化的“义”》中的第二题,无锡市一模《报恩于万一》的第三题,苏州市三模《被废黜的国王》中的第二题等等。二者并不矛盾,只有在弄清楚局部思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把握全局。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如不用分段的形式显示结构层次,便会条理不清,让人读起来感到很费力。那么,在习作中,该怎样合理地安排自然段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最常用的段式。一、总分段式这种段式按总括和分述的关系构成。例如《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就是总写:“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后面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与“桂林的水”,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总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你感觉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篇课文就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安排段落的。当然,这样的分段方式也可以是“总—…  相似文献   

19.
这篇作文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文题与内容不相符。就这篇作文的内容来说,较为合适的题目应是《我的老师》之类,而现在文章的标题却是《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因为其中有“那样”二字,就不单是写一个教师就能切合题目的了,因为“老师那样的人”,可以理解为类似老师的那种人。须知,“我最崇拜老师那样的人”和“我最崇拜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20.
马文 《小学生》2012,(9):7-7
【教材分析】《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全文以"总——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自然段写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第3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文章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