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季的脚步》采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四季的特点,描绘了迷人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全诗语句优美,情感浓烈,教学中宜创设情趣盎然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受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说明:《四季的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全诗共有四段,每段都以相同的结构、句式和拟人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而且都配有一幅彩色的插图。这首诗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课后的各种练习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帮  相似文献   

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设计思路:春雨贵如油,细如丝,柔如水,美如画。教师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感悟春雨,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进而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  相似文献   

4.
《四季的脚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课文共四节 ,采用拟人的手法 ,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顺序 ,每节讲一个季节及该季节的特色景物。读起来亲切有趣 ,很适合低年级学生朗读。本课的教学以大自然的“美”为主线 ,把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一、初读———发现美1.四个小组分别读第一、二、三、四节 ,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季节的美丽景色。2.学生用“”画出四节诗歌相同的地方 ,用“”画出不相同的地方。3.学习诗歌中相同的部分。比较句子“春天笑着走来。”和“春天的脚步悄悄地 ,悄悄地 ,她…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 五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五幅各具特色的家乡美景,五段优美如画的描述,加之简练的开头与结尾,组成了图文并茂的《画家乡》一文。课文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有家乡景色之秀美,还有语言文字之优美,意在引导学生在赏美景、读美文的过程中学文识字,感受祖国沿海、山区、平原、草原、城市等不同地区独具特色的风光,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6.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它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写的是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全诗不长:“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  相似文献   

7.
教学设想:《四季》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表演中读,在读中表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乐读、美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自然美。  相似文献   

8.
《四季的脚步》描绘了儿童眼中美不胜收、兴味盎然的四季美景。全诗语言凝练、生动 ,采用拟人的手法活化四季 ,形象鲜明 ,意境优美 ,富于想像和童趣。透过文字 ,你可以感受到一股对自然生活的浓浓激情 ,更可触摸到一颗明净、自由、欢畅的拳拳童心。这样—首从内容到形式到情感都极具美感的诗歌 ,如何通过高质量的读 ,让学生充分品味到它的美?我在教学中体会到 :只有让学生与教学中各个相关因素高度、和谐地相融 ,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地读 ,在读中有深入的感悟 ,受到美的熏陶。一、与境相融情由境生。上课伊始 ,我便在黑板上挂出四个小人…  相似文献   

9.
《四季》是一首儿歌。作者通过对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向儿童展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儿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亲切、生动,再配上形象优美的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美读课文的能力,并让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去创造。在执教过程中,四个版块的设想符合学生学习的身心需要.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四季的脚步》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诗中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全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活化了四季,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富有情趣。对于学了一年合辙押韵、大量识字后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描写水上城市———威尼斯风光的小品文。文章浅显易懂,语言生动优美。第二段(2、3自然段)讲述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及“我们”乘船游览的快乐感受。教学中,我采用“画一画、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画一画比一比文章第2自然段描述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儿,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小艇速写图。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再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图。接着,请画的同…  相似文献   

12.
《四季的脚步》是一首诗歌 ,它以拟人的写法生动地写出了四季景色的美丽。根据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教师要发挥创造性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的要求 ,对这篇课文作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看一看 ,谈一谈 ,揭题激趣上课开始 ,教师先出示课文的四幅插图 ,通过设疑吸引学生 ,引导他们观察图画 :(1)每幅图画分别画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启发学生抓住每幅图画的主要景物 :溪水、花草、枫叶、北风、雪花等 ,说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景…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介绍:《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写的是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全诗不长“: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诗句虽然简单,但要一年级小朋友真正读懂全诗,尤其是了解“顺水流“”树木密“”鱼米乡“”画中游”等词句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执教老师觉得:除落实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一目标外,更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14.
“写一处景物”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作文训练要求。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类型的作文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生活知识面窄,词汇贫乏的特点,我采取了如下办法。 引入意境,激发情趣 指导作文前,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春游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在要求学生背诵全诗的同时,分析诗人是怎样通过四句古诗,把暮春景色有重点的结合个  相似文献   

15.
眼设计理念演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书面阅读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难点很多,文字符号本身比较抽象,所以我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精心设计“趣”的导向。 眼教学过程及反思演一、故事激趣,引导自主性阅读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芽穴四个季节雪那你知道一年四季是怎么来的吗芽我这儿有个故事,想不想听芽穴故事大意:四季妈妈有四个孩子,他们整天只知道玩。一天,四季妈妈说:“孩子们,你们老是贪玩,这可不好啊,你们应该去给人们做点好事选”大女儿春姑娘温柔…  相似文献   

16.
《四季》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儿歌。作者通过对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儿歌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语言亲切且富有情趣,使用大量叠词,富于童趣且朗朗上口。各小节语言句式典型,结构大致相同,有利于学生认识基本句式,进行仿说练习。本课出现的认读字在课文中复现率较高,象形、指示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形象的记忆。所配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优美,是发展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一、操作型作业 ,实践中深化语言的理解力操作型作业 ,即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作业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语文知识 ,增长语文才干。教学中 ,我尽力增强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活动实际相结合 ,使课文静态的文字变成学生脑中优美的图画、生动的场面、活生生的人物。即让学生依课文内容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找一找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从中增长知识 ,增加才干。1.画一画 ,激发兴趣。画图画 :对写景文章 ,让学生画一画 ,可以再现美景。画游览图 :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后 ,为了调动学…  相似文献   

18.
怎样让小学生尽早掌握读书方法呢?我在学生刚跨进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开始教给学生边读、边画、边记的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具体指导,并做到“三定”,即定内容,定符号,定位置。“定内容”,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除了要学生画出每课的生字“重点词句”修辞句和段落层次外,还要根据每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每课的特点、课后思考、练习题等做好具体标记。如学习记叙文要画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语句;学习写人的文章要画出描写人物外貌和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写景的文章要画出描写景色特点和能表达作者感受的语句。“定符…  相似文献   

19.
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科学、立体的教学手段。通过看一看、读一读、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打开学生阅读的兴趣之门,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读书,快乐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联系社会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因为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是为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通过“说一说,展现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读一读,感受生活,”“动一动,体验生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这一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