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学法回顾平时我们学习课文都有哪些方法?《山雨》是一篇写景的课文,用什么学习方法更能体会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读一读,画一画,边读边想等都是学习的好方法)二、自读课文,感悟探究(一)欣赏山中雨声,学习第二段。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在这段话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4人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3.全班交流学习收获。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教师相机引导:①指导读好第4自然段。请学生模拟远处雨声及近处雨声,体会雨声的变化。练读,师生评议。②引导体会句子:飘飘洒洒的雨丝是…  相似文献   

2.
山雨     
王露 《同学少年》2010,(6):46-46
天地之大,一处山水一片雨。多水江南的雨,是妩媚腻人的,多了脂粉味,磨了人的心态;霓虹闹市之区,高楼大厦,灯红酒绿,永远无法见到雨的极致。雨,该是青山绿水最美的点缀,是山林旷野最真挚的呼唤,是山川大地最动听的乐章。  相似文献   

3.
4.
彭清香 《小学语文》2007,(10):58-59
《山雨》是一篇如诗的散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由远及近,雨声歌谣般动听,接着着重描写雨中山林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色,最后写雨悄悄地停了,林中留下雨的余韵。文章寄情于景,处处洋溢着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字字句句婉丽动人,极富感染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玉启 《文教资料》2009,(18):93-95
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方面.本文通过分析<山雨>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探寻构成这部作品叙事艺术的根源,提供一种解读与发现<山雨>乃至现代文学作品普遍性内涵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7.
《孙权劝学》节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篇幅短小而言简意丰 ,故事晓畅而引人深思 ,非大家高手不能为之。本文的课前“阅读提示”中有这样的文字 :“全文以对话为主 ,用不多的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为了让初一刚识古文的学生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文章之生动精彩 ,学起来既轻松愉快又有所收益 ,我采用了以下教法。第一步 ,朗读。有领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第二步 ,疏通文意。以学生看课下注解自学为主 ,我只讲重点的一两句 ,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弄懂…  相似文献   

8.
在《趵突泉》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表情朗读,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观察描绘、寓情于景的写法中,感受趵突泉之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开始教《机械制图》的时候,走了许多的弯路,有时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成效不大。近几年变换思维方式,搞了一些教学改革,现介绍如下:一、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明确学习目的制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首先去掉学生的思想负担。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制图不难,只要认真听课,多画多看,都能学得很好。明确指出,课程本身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前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学好,以消除差生的顾虑。并且告诫学生不要因循以前学文化课的方法,要迅速更新思维方式。要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创作的《致橡树》,是一首具有很高思想性艺术性的新诗代表作。笔者虽然教过多次,但总觉未尽其意。这次我尝试分以下三步教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课教学思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重视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的研究。实际上,语文教学的引导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教材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情感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说,上好一堂课,必须抓好教材、学生这两头。我的体会是,除此而外,还得抓好“自己”这一头,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1979年恢复高考,我考进师范专科学校,经过短期学习,就被分配到江苏省扬州中学实习——其实就是顶班上岗。在农村插队十多年,一直想当教师而不可得。如今学历不高,经验没有,口才不行,在海内外闻名的百年老校忝居教席,真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后来想,人各有长,插队多年,我喜爱看书也逐渐学会看书,把教材这头抓抓实在没有问题;没有经验多请教前辈;口才不行多花工夫背教案:每篇课文备课,就像做文章一样,每句话都写上,教案往往写上十几页几十页。大概就凭这点,尽管经常性的听课、公开教学中,我不算出众,但是学校、学生的总体印象都算可以。不久学校让我担任章熊教授主编的《全国重点中学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试教工作,三年下来,我初步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自己自学的经历、体会,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重要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制订长期的合理的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所写内容明确,一读便知;而且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教学这样的文章,按照常规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教材怎样处理?  相似文献   

16.
17.
18.
去年初冬的一天早晨,推开门窗,竟是白雪皑皑。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灵机一动——为何不利用一下这天造的美景呢?  相似文献   

19.
20.
李智 《学语文》2005,(3):0-51
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不易进入文章情境,故对散文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散文教学已渐渐成了一个“瓶颈”。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