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兴趣是学生积圾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动力。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精心设计诱发兴趣 1.精心设疑,诱发兴趣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只要运用渗透学科功能、创设教学情境、律动游戏教学、现代教学手段、创造展现平台等方法,就能培养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课堂,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地理知识的前提保证,要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当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感觉有兴趣时,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参与中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和谐愉快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学生地理成绩。  相似文献   

4.
孔赟 《课外阅读》2010,(8):119-120
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不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自然就能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才能主动去获取知识。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不用别人催促,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生有了对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思考,才能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以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怎样培养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习的习惯呢?  相似文献   

6.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一种学习品质。青少年正处在兴趣的高峰时期,好动、好学、好模仿,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兴趣的驱动,能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努力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是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在以下几方面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喜欢学习,才能主动地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采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多种感官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深思,注意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使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学生具备了自学能力,就会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砺练,独立地获取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愿意学习,主动  相似文献   

9.
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重视且不断探究的课题。我们都知道,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行训练,主动学习技能技巧,不仅能很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而且对于他们良好锻炼习惯,以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都是有益的。那么,高职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赵海明 《考试周刊》2013,(30):75-75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创造条件,培养意志,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吸引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教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做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使他们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越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发展越快。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欲望、创造条件、培养能力,以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目的。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下面针对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当小学生有了这种学习欲望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  相似文献   

14.
所谓数学素质 ,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它包括数学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近几年来 ,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三算”结合教学的优势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采用循序渐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序性、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自觉获取知识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学具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实践表明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才能在心理上减轻…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教学知识,而应是教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因此,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才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地理解、探索、记忆。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促进其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锻炼了学习能力,有利于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就教学中的几点积累一谈。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新知识,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呢?本文结合数学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 兴趣足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如果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乍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常常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连永红 《成才之路》2011,(20):32-32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精神需要,实施精神关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 ,只有得到学生主体意识的选择、支持后 ,才能对他们的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起作用 ;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 ,才能有效地把数学知识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全面地开展内部认知心理活动 ,形成相对稳定的素养和品质 ,就能为今后终身学习 ,不断认识客观世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那么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