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老”是黄帝、老子的简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因此,《史记》是研究黄老历史的文本依据。对黄帝、老子的尊崇孕育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形成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学术与政治的联姻。  相似文献   

2.
刘向的黄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是道、法结合,兼采百家,用道家的哲理论证法家的政治主张。西汉后期名的思想家刘向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他的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清静无为的为政策略,是对黄老思想的演绎和深化。这些思想有宝贵的现代价值,可以为我们的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汉代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故而历代皇帝谥号均以"孝"冠之,如刘恒谥号为"汉孝文帝",刘彻谥号为"汉孝武帝",等等。由于特殊的历史形势影响,汉初的国策曾一度以黄老之学为其思想主导。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黄老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其在政治中的显赫地位而逐渐被儒家学说取代。儒学地位的提升为儒家学者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推动社会教化和民风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概念解析】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  相似文献   

5.
蒙元统治者为了利用与规范道教,在着力扶助张留孙建立官方政治化道教——玄教的同时,让张留孙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使之成为政治化道士。张留孙秉持龙虎山天师道传统的"黄老政治"思想,积极劝导蒙元统治者施行黄老政治,并由此和蒙元统治者展开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留孙的思想与行为赋予了玄教浓厚的政治化特色,而蒙元统治者也利用玄教比较有效地实施了自己的宗教政治。  相似文献   

6.
黄老思想指导了西汉前期的主要政治活动,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与民休息"政策,其实质就是黄老"无为"政治的集中体现.由于"无为"政治的持续推行,以至于在景帝末武帝初年出现了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府库余财的繁荣富足局面.黄老"无为"政治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都能从消极处世的黄老思想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7.
《诗经》学从汉初的压抑中奋起、文、景时期、积极进取,逼黄老思想退位;武、昭、宣时期,屈居于《春秋公羊》学之下,仅作为治国指导思想之一;元、成、哀、平时期,成为治国主导思想;进入东汉以后,又让位于《孝经》,渐渐远离政治中心,就《诗经》学内部来说,文、景、武、昭、宣时期,《鲁诗》学盛行;元、成、哀、平时期,《齐诗》学超乎其上,东汉《毛诗》学兴盛,《韩诗》学亦稍有起色。《诗经》学作为上层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远近,决定于它满足社会需要和统治需要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经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偏爱转向“罢础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向,以及与此时势相应思想界由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向的张扬,礼学思想因社会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向下应运而兴。在此思潮之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各具致思,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9.
汉初统治者采用黄老学说作为治国之圭皋。集中体现黄老思想的《黄帝四经》是研究黄老学说的重要典籍,其中的《经法》篇对于法制的具体阐述集中体现了黄老学说的法律思想。其余各篇中也有法律思想的具体表述。《黄帝四经》的法律思想同儒家法律传统之间存在诸多契合点,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后世的发展中,黄老思想已融入以儒家为主流的帝制政治法律思想体系之中,并成为后世一些具体法律制度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0.
在汉初几十年中,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道家治国理念,使黄老之术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稳站上风,居于绝对的主流地位.但汉初黄老思想毕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策.当大一统封建王朝羽翼日渐丰满的时候,大有为的政治要求就决定了避世无为的黄老思想已无力维系强大王朝的发展和稳固,势必要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打入冷宫,而代之以经世入世的儒家学说.因此,汉初意识形态,在70年的以儒道为主兼及其他诸家的磨合融汇中,在汉武之世必然走上道衰儒兴的道路.<淮南子>这部汉初思想的鸿篇巨制从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一融汇磨合的最好印证.  相似文献   

11.
在汉朝最初的百年之间,统治者所采纳的统治思想大体上是从黄老思想转向阳儒阴法。这种变化既与黄老、儒家和法家三家思想各自的特点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统治者个人的特点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黄老思想,或称“黄老之学”,又称“黄帝老子育”、“黄帝老子之术”,本是战国中期以后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想。但在汉初六十多年的特定环境中,却一变而为统治集团施政的指导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初在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已基本实现了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的安定。可至武帝时期,黄老的清静无为已无法解决新的社会矛盾.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为解决社会矛盾、满足统治者意愿带来了不同于先秦时期新的思想主张。"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的统一;"天人合一"进一步巩固王权,神化并限制了君权;"三纲五常"提出了以德治、教化为主的行为准则。当然,董仲舒的思想也受到时代的限制,其思想所带有的针对性与现实性色彩也随着时间条件的改变而消逝。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统治者对儒学的提倡,学校教育和建安七子受儒学的影响等历史事实,决定了儒学在汉末和建安七子思想中仍据主导地位.这种儒学是以古文经学为主体的,与前此的儒学相比,表现出适应时代之要求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16.
佛学在中国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人我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旺帝永平十年(公元97年)出现了最早的汉译本佛经《四十二章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全力提倡,门阀士族及其知识分子信仰佛教,大批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印度兴起的后期佛教大乘宗的“般若”学,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无,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假的。这种理论很适合当时社会占统治思想的玄学的口味,于是佛学很快玄学化,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学,使佛学达  相似文献   

17.
西汉立国初年,积贫积弱,统治者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清净无为,与民休息。历经近70年的发展,到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淮南子》作为一部旨在提供治国思路的书籍,试图总结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轨迹,运用道家思想理念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使它遭受了成书后的冷遇。但武帝末年重归黄老之治的历史证明,《淮南子》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巩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西汉初期,统治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实行了名的黄老政治。史学界对于黄老政治研究尤其在黄老政治的解释,实行的起始时间等可谓聚讼纷纭。本通过对黄老思想的主旨,汉初黄老政治的具体分析等一些问题的探讨,提出黄老政治起始于汉高祖时期,从而修正了其源于汉惠帝时期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19.
黄老思想的产生、发展、兴盛集中于战国中期到两汉初二百多年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黄老思想作为两汉官方思想虽然为儒家思想所替代,其影响却并未消失。特别是黄老思想在两汉之交和东汉末的再度复燃,更对两汉间人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点常常被人们忽视。汉乐府诗歌除却一些来自庙堂之外,均来自民间,因而它具有极大的思想包容性。如果仔细分析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内容和美学艺术,就可发现黄老思想在其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西汉以来文吏地位逐渐下降,但到东汉初年有所回升;这种回升有着一定的现实原因:法家思想从未被统治者放弃,文吏本身具有的特质,以及光武帝"退功臣进文吏"的影响;文吏地位一度变迁,其实质是儒法两种不同治国方式的此起彼伏,随着"外儒内法"的治国方略逐渐为统治者所认可、接受,文吏与儒生亦趋于融合,文吏在东汉初年的"回升"仅仅是合流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