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发表中立宣言,中立选择有其深刻原因:战前意大利同其两个最为重要的劲敌法奥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意法关系由高度紧张走向缓和并趋于稳定,而意奥之间暂时冷却的深刻矛盾渐渐暴露出来,意奥关系至战前已相当紧张;焦利蒂时代的“平衡政策”是中立选择的依据。战时意大利政府决策的转变,新政府期望通过战争谋求强国身份和分享战争果实,将意大利带入其难以负担的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2.
早期陈独秀是在革命实践和与西方的比较中逐步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注重国民觉悟是他的思想特点。他先是从救国目的出发,较多地留心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方面,接着,他又为了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共和制度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社会的封建性方面。他事实上是模糊而不够自觉地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性和封建性的社会。这是他能够成为一个激进民主主义的英勇斗士,成为新文化运动伟大旗手的主观认识方面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在国际共运分裂的复杂形势下开始认知社会主义的。其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倾向于社会民主主义。一是执政者谋资本劳力之调和是人类幸福。贫富悬殊绝不是社会之福,只有保护个人、限制兼并、实行劳资调和才是"人类之幸福"。这正是当时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以经济改良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主张。二是通过协调资本"个人社会间利益两全"的办法发展大工业。三是认为中国产业未兴,尚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四是陈独秀不迷信任何理论和权威,充分显示其追求科学、民主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著名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陈独秀又是开拓中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1917年初,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积极开展教育改革。1920年12月,他又应邀去广东省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努力发展广东的教育事业。虽然,陈独秀主持教育领导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对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确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来说,不失为真知灼见,在今天看来,它们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的改革,也还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闯将。他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深刻的思考。陈独秀从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提倡社会全面变革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社会的家庭问题、妇女问题、习俗问题、教育问题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移风易俗,改造国民性,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张,对于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之所以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但是陈独秀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二次革命论”,构成他右倾机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国作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国军事冒险必然失败的结局,而且敲响了德国专制统治的丧钟,并对德国结束战争的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梁启超的思想活动达到又一个高峰期 ,其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都发生重大变化 ,对世界局势和中国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更加成熟而理智的思考。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并剖析其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让步一般被称为"陈独秀第一次大让步",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体现。但是现在通过档案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让步政策来自共产国际,陈独秀和中共中央被迫接受,由中共中央执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当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大让步政策主要是由共产国际制定的,再加上当时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的政治环境下,主要责任在共产国际。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及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学术界观点不一。文章认为,陈独秀是在1920年下半年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的,但是其转变存在着很多缺陷,因而他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思想的继续涌入,中西文化的冲突日益激烈.袁世凯称帝及康有为的<致总统总理书>激起了以西方思想为指导的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陈独秀连续发表批孔文章.其实陈独秀批判的直接对象并不是孔子,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假借孔教实施复辟帝制的所有活动.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是整个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的缩影,而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必然产物,在提出救亡图存的一个方向的同时,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在当今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如何走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陈独秀早期报刊活动及其思想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在其早期革命生涯中积极从事报刊活动,参与或主办<国民日日报>和<安徽俗话报>,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罪恶,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其在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表现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便从机动战转向阵地战,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局面。交战双方为了突破对方防线,发动一次又一次进攻性战役。但任何一次进攻均未取得重大突破。本文论述了阵地战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分析了长期阵地战争史上的罕见现象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国作战,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国军事冒险必然失败的结局,而且敲响了德国专制统治的丧钟,并对德国结束战争的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初,陈独秀和区声白通过书信往来针对无政府主义展开了激烈论战,焦点集中在关于自由、联合、法律与契约、阶级战争与权力集中四个方面.双方除了分歧外,在反对绝对自由、进行革命以推翻现存制度等方面也达成了共识.虽然区声白的认识在理论上的偏见自不待言,但他对自由的阐释以及针砭时弊的现实关怀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注重从国民革命的全局出发,基于无产阶级乃国民革命“督战者”的思想对其劣根性进行了批判。他注意到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着两面性的阶级,并尝试着从经济角度加以说明,这在中国共产党内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没有改变人的本性,也没有消除战争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合符逻辑的结果。工业主义的效率原则引导着人们,战争回到一种野蛮的原始状态,战争伦理不断滑坡。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和20世纪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另一方面,战争的教训并没有使人类变得理智和宽容。今天,人类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巨大威胁,维护和平应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革命先驱李大钊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之一,它对世界影响极大,对中国的思想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的思想界对之认识不一,而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就因其独特的思想个性、理论素养和社会经历,对这次大战有着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从其对战争问题认识的嬗变中可窥见一斑.他对战争根源的剖析、"一战"性质的判别,以及对待战争态度的确定,分别经历着由人性恶到帝国主义、由公理与强权之争到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由支持参加世界大战到主张尽力于国内阶级战争的认识演变历程.这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知识学背景发生变化,实现由启蒙话语转换为阶级革命话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