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释“”     
古今释“”即“的”即“琴徽”或“琴饰”者.均误也。确诂其义.“ ”即“约”即琴之“轸绒”。  相似文献   

2.
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琴、七弦琴。相传伏羲氏伐桐创瑶琴,起初为五弦,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后来周文王加上了代表“天、地”的两根弦,形成了现在的七弦琴。琴由于“平和雅正、至纯至清”而成为文人们钟情的对象,“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中国文人非常重视全面的艺术修养,“琴棋书剑”或者“琴棋书画”,  相似文献   

3.
释“素琴”     
《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句。“素琴”一词,文中的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据《晋书隐逸传》载:“(陶潜)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刘禹锡在文中就是用此典并取其意,故下文有“无丝竹之乱耳”句。若琴有弦,那么,既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  相似文献   

4.
对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素琴”的解释,基本上是众口一词:“没有华丽装饰的琴”(江苏文艺1988年版《中学古文鉴赏手册》),“不加雕绘装饰的琴”(上海古籍1988年版《古文观止新编》),“不加装饰的琴”(初中《语文》第三册),“古琴”(上海古籍1981年版《历代名  相似文献   

5.
“琴德为优”源于嵇康本人的生命体验,他以生命的悲剧赋予琴以独特的审美意义。“琴德为优”体现出嵇康对琴乐的审美本质的认识在于“含至德之和平”,因此,“琴德为优”又与君子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琴乐的功用在以和谐特性满足个人的审美欲求,以“平和”精神使个体得以养身养心,超越世俗的是非得失而进入美的境界,以寻找个体在精神上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6.
江剑鸿 《辅导员》2010,(8):49-49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琴诗》中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对我们的教学颇有启迪,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就像琴与手指一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7.
赵爱兵 《学语文》2002,(2):7-17
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脍炙人口,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句,课本的注解,把“素琴”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欠妥,应该解释为“无弦之琴”。  相似文献   

8.
琴(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是音乐教师的得力助手,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能乱用,琴弹多了,幼儿唱歌会随大流不动脑,离了琴就走音,不会独立唱歌。琴弹少了,对训练幼儿的音准、节奏,体会歌曲的感情又不利。那么怎样才好呢? 一、因人而异:对音乐基础差的幼儿应多用琴,加强他们的“乐感”。对音乐基础好的,可少用琴或不用琴,减少其对琴的依賴。  相似文献   

9.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赵炜 《教书育人》2005,(5):55-56
前一段时间,希腊很风光,又是夺冠欧洲杯,又是举办奥运会。但我的这个“爱琴海”却跟希腊没什么关系。说来也巧,我最怀念的两位老师,一位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琴”,一位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海”。琴老师多才多艺,教植物,是团委书记。海老师是有名的才子,教语文,是班主任。  相似文献   

11.
曹莉芳 《考试周刊》2010,(17):33-34
针对《溪山琴况》中出现的“和”、“合”混用现象,本文从“和”况入手,借助词源学的相关解释,重点分析二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才子往往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们中队也有四个才子。想听听我的介绍吗?那么就请听我慢慢道来……徐薇自然是我们中队的“琴神”。学校组织的器乐比赛上,整个赛场成了她的地盘。就说这次校级“星海杯”器乐比赛吧,她就获得了“特等奖”。全场的评委部为她的琴声而陶醉,所以,“琴神”这个称号是属于她的!  相似文献   

13.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14.
一“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这是北宋范温在他的《潜溪诗眼》中对“韵”的美学理论功能演进的一段精辟叙述。范氏生存年代较早,概括其前代、近代的理论实践较今人自有便利之处。而且就现存文献记载来考察,他的看法也是中肯的。东汉蔡邕《琴赋》有句:“繁弦既抑,雅韵乃扬”,曹植《白鹤赋》云:“聆雅琴之清韵”,都是用“韵”标示琴音之美。联系稍后的嵇康《琴赋》:“改韵易调,奇弄乃发”和南朝刘勰《文心雕  相似文献   

15.
“素琴”是“无弦琴”吗?翟光《语文知识》(总第83期)刊发的《“素琴”索解》一文,指出“素琴”应作“无弦琴”讲,否定了中学课本“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进而又推断出《辞源》所引《晋书》的例子为“断章取义”;而且我们近年发现有的中学老师也据此把“素琴”释...  相似文献   

16.
改革“教法”促进“学法”初探张爱琴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改革“教法”,促进“学法”.培养学生技能,提高课堂效率。1.培养兴趣,激发信心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当知识探索的引路人与组织者,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  相似文献   

17.
又到了儿子练琴的时间,我一边打开琴盖,摆上琴谱,一边招呼儿子坐上琴凳。刚刚6岁的孩子,已经度过了近两年的学琴生涯,其间的艰辛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1324……”我边指着琴谱,边唱着曲子。“妈妈,应该是‘5-2-’吧?”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怯怯地纠正,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谱子,果真将“5-2-”唱成了“5-3-”。于是自我解嘲地说:“妈妈没看清。”伴随着扑哧一声浅笑,儿子说了声:“没关系,我原谅你!”他又伸出小手,从头练起来。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三册《陋室铭》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素琴”,书后注释为“不加装饰的琴”;人民教育版社编《语文教学参考书·初中第三册》上将此句翻译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译者显然将“素琴”译为“素朴的古琴”,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9.
我舅父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 子,抗战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系,小提琴拉得好,钢 琴也弹得不错。他的钢琴是在旧 货店买的,破旧得以至于有的琴 键弹下去都起不来了,钢琴的牌 子是“Mozart”。“Mozart”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作业“批语”,本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优劣就事论事的具体评价与点拨,而运城市盐湖区金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师岳美琴,却用她对学生的无限爱心,无声地拓宽着“批语”的功能,丰富着“批语”的内涵,用爱心对“批语”作出了温馨的诠释。“批语”,像妈妈写给孩子的短信有个叫卫银的男孩,刚从外校转来,尽管那次的作业岳美琴给他打了个“优”,但她还是从作业的字迹变化上感觉出他一定受了委屈。于是,她给他写了这样的“批语”:“卫银,字又不整齐了,下次努力把字写好。这几天有人欺负你吗?不管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有困难尽管找我,老师就是你的妈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