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环境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在现实社会的反映,教育环境与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育环境总是发展变化的,但都与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与教育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相适应。教育环境从广义上理解,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而从教育发展的长期性和规律性理解,软环境在教育环境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教育有什么样的软环境,必将有什么样的硬环境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研究的教育环境是指教育的软环境。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伦理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教育包括环境专业教育和环境社会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由环境科学教育,环境法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等内容构成。要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与热情,养成公众对环境科学与环境法之尊重精神,就要重视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环境伦理教育应围绕培养公众的自然价值观、自然权利观和自然道德观进行。  相似文献   

3.
一、创设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通过创设民间艺术教育环境,使之呈现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环境创设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4.
坐地铁的时候,我特别留意带着孩子的父母。在如此“人才挤挤”的环境中,必然产生身体之接触,产生意念之分歧,孕育出应时应景的教育。这种突如其来的“教育”恰恰反映了家长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水平,在这种拥挤不堪的恶劣环境里,能够免费体验教育案例,也是我的一种运气了。  相似文献   

5.
教育环境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人为的社会系统,构成了教育主体显现的境域。技术驱动着教育环境作为"寓所"对教育主体显现出来,并推动着教育环境的日益生活化。教育环境的"生命力"在于:从日常经验中的空间性场所转化为教育主体的"存在境域",走向更加"具体的"教育实践,成为教育主体之存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共生教育之课程观倡导促成多种内容类型的互补与并重,进而实现共生理想;共生教育之环境观认为,生命化教育环境的构建是应有之义,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精神世界的美好;共生教育之评价观坚持评价目的在于推进个人主动式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立足共生教育"三观"的课堂教学构建,课程内容应注重统一生命成长的文本规定性与生成性,环境建设彰显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关怀,评价体系引领与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7.
以"幸福生活,快乐工作"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幼儿园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探索"和谐教育,智慧管理"的快乐教育文化特质,以快乐从容之态亲历教育,以快乐探究之态贴近教研,以清雅互动之风创设环境,以真诚稚朴之风促进共融,实现幼教工作的体系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国家建设之大计.小学教育更是基础,本文重点从现状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营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小学教育引发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工作大要者三:环境教育、环境管理、环境工程。其中环境教育乃崇实务本之计,可说是“环境建设”的“心理建设”。国民中学为国民教育后3年的教育,学生身心渐趋成熟,属于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社会上存在着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错误的教育理念无法引领青少年的生命成长;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合理,一些教师无法承担生命教育之职责。针对问题,笔者提出应对之策,政府与社会承担教化之责,父母尽家庭教育之责,学校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教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它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也日益加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通过介绍国外几个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引出对我国环境教育的思考,探讨解决目前我国环境教育问题的对策,使之朝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环境,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对教育系统的基础作用,组织文化环境对教学系统的载体作用,精神文化环境对教育系统的主导作用,都是文化环境对教育影响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许红华 《教师》2012,(15):25-26
审美教育亦被称作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小说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人物性格之美、故事情节之美、环境之美和意境之美。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挖掘这些美育内容,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有关经济专家指出,当代世界面临的五大问题──粮食、人口、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其中三个问题都属于环境问题。马克思曾经在历史唯物论中述及环境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世界工业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为之培养爱环境、懂环境、治环境,并为之发展创造良好氛围的人才。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导向的中等专业学校,在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关注并加强环境教育,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环境教育浪潮的推动下,不仅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关注环境教育,非政府组织也对之积极推进。在二者的努力下,马来西亚学校环境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苏州,教育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崇文尚教、政府弘文励教。教育不仅是苏州文化的内涵特征,更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苏州的优良传统,环境支持和政策保障历来是苏州教育发展最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教育坚持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率教育发展之先、率深化改革之先、率教育服务之先、率全面育人之先不放松,基本上实现每十年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苏州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教育,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  相似文献   

17.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向 ,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之广 ,令传统教育的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就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合理的发展观念是导致当今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根源,高等学校实施环境教育,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落实环境教育应有的地位,教育的内容不够充实;单从环境教育讲,专业教育思想层次不够高、环境教育意识不强。因此,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要赋予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新内容,使之体现整体素质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新领域,让受教育的新领域形成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之成为公民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作为基础教育性质下的环境教育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环境计划中,规定了环境教育的五项内容,即“意识、知识、观念、技术、参与”。随着21世纪工业的飞速发展,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程度增加,温室效应使地球逐渐变暖,水资源严重缺乏,土地沙漠化加快,森林植被不断减少,物种大量灭绝,能源几近耗竭,北方地区沙尘暴频频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接踵而来,使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与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将是教师主要的工作环境,信息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养教师与之匹配的教育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信息化教育环境的优势。如何对新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人才甄选、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保护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