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之字形,前人认为从宀假省声、从豕、从亥、从彖省,其实还有从犬、从豢、从两马胯下一犬、从象之形;“家”之字义,前人认为是宗庙、氏族、邦国,其实“家”字形表现的应是家庭,即一个血缘亲族的居住所。从“家”字构形之历史演化可反映出内容极其宽泛、丰富的“家”字文化。  相似文献   

2.
“丁”字笔画简单,但历史悠久,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针对“丁”字的本义,学者们也各执己见、意见不一。文章从“丁”字的字形演变、构造、字义、文化内涵等方面对“丁”字进行了多方位的考释。  相似文献   

3.
目前,期刊上出现的错别字比较多,究其原因,与编辑的字辨功夫薄弱有关。字辨功夫,也就是辨别别字的功夫。要提高编辑的字辨功夫,编辑一要辨记字音,分辨字形;二要辨记字形,记清笔画;三要辨记字义,掌握规律;四要辨记字体,勤于查证。  相似文献   

4.
对于“己”“已”“巳”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作业中经常用错。因此,我采用了下列的方法来区分。首先,将“己”“已”“巳”写在黑板上,接着,告诉学生:“这三个字都是由横折、横、竖弯钩组成的,看起来长得都像‘蛇’,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完全不一样。”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致很高。于是,我笑着说:“蛇口大开,自己的己(板书:自己)。蛇口半开,已经的已(板书:已经)。蛇口不开,巳时的巳(板书:巳时)。”这样就从字形上区分了这三个字。然后,我指着“己”说:“我们自己,应该敞开思想去接受新的知识,所以用大开口来表示敞开的思想。”我…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健全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而其中婚姻制度更是早已有之。中国人对于婚嫁问题看的尤为重要,但是要想追本溯源,最科学的资料当属中国的汉字。自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汉字,其间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汉字的形义却没有像欧美文字那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本文就通过研究两个汉字"室"和"家"的字义及字形,来说明一下古代为什么说结婚后的男女分别为:男有室,女有家。  相似文献   

6.
7.
释“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妃”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从女,从巳”的会意字。“妃”的形体义为有生育能力的成年女性。《说文》“从女,己声”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8.
历岗 《小学语文》2009,(11):43-43
问:有些字在字典的检字目录里归入两个部首,如,“和”字,既归入“禾木旁”,又归入“口字旁”,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9.
“州” 字考     
辞书有一“州”字,注明“音形,义未详”,今考敦煌写本,可以确证该字为“刑”字。  相似文献   

10.
27 洗 27.1 洗甲骨文作()(),[3]P·436字为甲骨文()所从,先说()字. 甲骨文()、又作()(),或省作()、()、()、(),[3]P·674见卜辞(依小篆作歬,后隶作前,为洗之本字,说详后,为印刷方便,即作前)  相似文献   

11.
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从发展语言入手,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利用课本图片创设环境,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生字,在理解字义的同时加深印象,让识与写巧妙结合,在表达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让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  相似文献   

12.
温爱连 《时代教育》2014,(8):226+23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以识字和写字为主。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按笔顺写字,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相似文献   

13.
李敏 《中学文科》2008,(7):45-45
“安”与“按”两个字的字音、字形相近,最易混。“安”ān,指女子在深屋(宀)中,平安无事。(1)本义是安定、安稳。(2)安放、安置。例如:安装、安排。(3)存着,怀着(多指不好念头)。例如:你安的什么心?(4)使安定(多指心情)。例如:安神。  相似文献   

14.
释“彭”     
"彭"的声韵调历上古、中古、近代而变为"péng";字形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逐步定型;字义由初始义"鼓声"发展出一系列引申义、假借义。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神川遁士”是金元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教育思想家刘祁的号。关于刘祁为何以此为号,尤其是别号中“神川”所指何处,历来学术界看法不一。从刘祁所处时代的现实状况、故乡浑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影响等方面入手分析,可推断其心中的“神川”,确乃故乡浑源,立号“神川遁士”,既昭显其挚爱家乡之意,又标明其“归潜之志”。  相似文献   

18.
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卷收口部字,共180字,重文21字。在对口部字的解说特例与其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地掌握这些汉字,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是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当前的识字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字形,轻字义。课堂上,教师详尽分析字形,什么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什么撇短一些,捺长一些;什么撇出头,捺出角……分析得细致入微。学生则10遍、20遍地抄写,写错了还要受罚。  相似文献   

20.
一些文献将“賨”注音为“zong”,此为不妥。究其原因,一是认字习惯因素使然,二是和历史文献的解读不全面有关。历史文献对“賨”的字义及文化内涵的表述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寅人的出现应早于秦汉;賨人仅是巴人的一支,不能完全代称巴人,二者不能混称。賨的称谓最初不应是来源于赋税之名,而是和龙图腾有关的一支种族的原始称号的音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