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学生语言习得的最直接途径便是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而"言语承转"便是言语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承"是对文本语言的继承:"转"是对文本语言的运用.承转结合,便实现了言语本质的习得.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进行言语承转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相似文献   

2.
文本重构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语境中,如果把"文本重构法"当作一个完整的概念来看待,"文本"指的是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重构"指的是从不同的层面重新组织、建构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教读文章。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学语文课堂的现状,总结现阶段语文课堂中脱离文本、滥用多媒体教学、语言内容肤浅等问题。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中学语文教学需要"返璞归真"。通过诵读、精读、品析来加深文本体验,更好地将言语、句式、作者情感融为一体。通过返璞归真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心阅读、深层次的讨论、时刻与生活相联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亲历阅读的全过程,以多媒体教学作为适当的辅助,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难读、难教,再加上中考、高考一般不考,所以现代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得不到重视。但是一直以来,语文课本却选有数量可观的现代诗。学生读诗有困难,所以无论是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现代诗以培养其纯正文学趣味的“诗教”意义出发,师生学习一些现代诗的基本表现手法,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狭义上是指一篇篇的课文。语文课的阅读教学,教材文本通常是教学的主要依据,但如果教学过程只是"忠实"地传递文本的过程,课程便为走向孤立、封闭和萎缩,而教学也将变得死板、沉闷和窒息。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解读对话的过程。因此,"求活"是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古诗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半壁江山",也是日常教学中的一块难啃的"骨头"。如何引领学生快乐地徜徉于古诗文的殿堂去感悟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提高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叶圣陶语)。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最最紧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的言语、行为及思维等各种潜在能力。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需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语文教材五下第八单元的文本教学,教师要寻找文本中的"笑点",引导学生在"慢读"中感受故事人物的语言智慧;也要寻找教学的最佳路径,打开文本语言的"包袱",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8.
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一向偏重古诗词的教学,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一直处于可学可不学的尴尬地位。许多老师对现代诗的教学比较忽略,认为现代诗浅显易懂,只要让学生读通会背就可以了,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文学样式。笔者是梅里诗社中擅长现代诗的资深社员,为推进诗歌教育进校园,诗歌孕育美心灵,特地在七年级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了现代诗的校本课程活动,来引领学生对现代诗吟咏、欣赏、创作,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进而受到熏陶与感染,净化澄澈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杨明  王谦 《小学语文》2023,(3):53-57
现代诗富有节奏、韵律优美,极具感情色彩。小学语文现代诗教学有很多值得思考与探讨的内容。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对现代诗单元的教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制订恰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本之情;落实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素养,旨在让学生爱上诗歌,乐于用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理论中文学文本的解读法。时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文本解读的核心方法是"细读法"。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来说,这一方法符合现代诗歌文体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合乎文学文本规律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细读法"的局限也会暴露无遗——往往忽视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及理解。本文以何其芳的诗歌《秋天》的教学案例为例,具体地展示了"细读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效阅读现代诗歌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1.
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话题"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课文提出,为了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领悟文本言语和言语形式而设置的交流主题,并围绕主题同时产生一些新问题。建构有价值的阅读话题,有利于我们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不平则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提出的一个文学理论,意为个体在内心"不平静"时,"善鸣者"会以文辞诉诸笔墨。该理论充分揭露了在文学创作时,作者心理与笔下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而言,该理论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与文本对话和写作教学的表达真情实感存在着一定联系。此外,"不平则鸣"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和应用该理论,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为了应用"不平则鸣"这一文学理论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本文首先对"不平则鸣"进行理论剖析,然后以《师说》为究其在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一方面传达出语文教育的理念,另一方面表现出社会思想内容,其具体内容存在多层次、多角度的争论,这些都对语文教育研究造成了干扰。基于《言语教学论》的学习,试图将李海林对"言语形式"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文本深度解读密码,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一个"读"字。只有读得好读得透才能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自古以来就有"声为至清者"一说。从而可见读的重要性。学生要想在阅读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要从读上下功夫,要充分地研读,读出感知、读出语韵、读出情感。因为朗读的根本就是用嘹亮的声音将文字赋予一种表达艺术。所以,"读"是文本和语文教学的桥梁。"读"一直伴随在中学语文教学,因此,要想提升中学语文阅读教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们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用词,丰富学生的言语表象;要立足文本叙述,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要依托文本内容,促进学生的言语运用;要抓住文本矛盾,让学生感悟言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应该将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言语智慧作为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提出"言语智慧呼唤对文本体裁的高度关注、言语智慧呼唤对结构设置的悉心体悟、言语智慧呼唤对文本语言的双重运用",以文本为基准,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诗教学不能等同于白话文教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要区别于白话文的朗读。现代诗重视让学生赏析而不是解读,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的体验,而不是知识的传授,明白朗读诗文≠朗读课文;文本赏析≠文本解读;情感体验≠知识传授。  相似文献   

19.
孙绍振先生曾这样批判中学语文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课文在处理方法上有多媒体豪华包装,花里胡哨,目迷五色,但是对文本内涵的分析却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木偶探海。"我以为孙先生提到的"蜻蜓点水"、"木偶探海",非常形象地概括了当前高中小说教学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小说阅读初体验,忽视了专家学者相关的研究新成果,仅根据教材教参或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出发设计小说教学。在解读小说过程中,教师用简单复制式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浅读",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二是在小说解读过程中,教师还是沿用初中的小说教学方式,置小说言语形式于不顾,只关注主题解读、人文涵养等,没有认识到小说言语形式和写作技巧才是我们小说教学的"活水之源"。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丰富内涵,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王尚文先生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感性的言语形式。"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抓起,深度挖掘文本价值,将目光聚焦在对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的感受和品味上,引领学生对言语的理解从模糊走向准确,从浅显走向深刻,对言语的训练从单篇走向群文,逐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优化学生的言语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