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光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也引发社会较大关注。什么是"工匠精神"?我的理解是,"工匠精神"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把技术做成艺术。有"工匠精神"的人,不管他是一个电焊工或是木匠,抑或是从事其他职业,他都会将其视作一种信仰,力争做  相似文献   

2.
隋玉亮 《科教导刊》2020,(2):180-181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是促进中职学生加强自身优秀品质建设的重要因素,但是近年来劳动教育却在很多人眼里遭到了贬低,比如将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化区分,对学校劳动教育产生巨大的误解等,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因此,现在的中职学校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经济社会发展和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相结合,以"工匠精神"为总价值导向,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本文将针对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加深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以“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培育和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确保“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深度融合,科学设置劳动教育内容,筑牢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石;打造“家庭+学校+企业+政府”一体化教育,协同工匠精神的培育;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体现传承工匠精神成效。  相似文献   

4.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职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体现,是我国实现制造强国伟大目标的重要精神支持。由于中国传统职业等级观念的狭隘性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缺失,劳动者将劳动视为生存手段而非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致使劳动者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我们应从价值观培育、教育体制优化等方面发展和弘扬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工匠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引,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打造劳动教育课程阵地,强化工匠精神价值引领;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工匠精神培育形式;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近来"工匠精神"这个词大热,以培养未来工匠为己任的职业教育界,更是自觉地将之作为责任担当。然而,在学界热议"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之时,我们更应该回到这些问题的本原:职业教育的课堂,职业教育的教学,能否承担起这个担子?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关键。不能上好课的教师,也就失去了其"教书育人"的底气。但是,这种"本领恐慌"其实或多或少地在我  相似文献   

7.
夏青  朱祎 《林区教学》2024,(3):86-90
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代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过程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通过提升高职学生对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角色认同感、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劳动教育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等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高职学生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以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其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看,工匠精神不仅是追求卓越、独具匠心、求真尚美、自由创造的工作精神,也是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相结合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消解劳作性劳动所带来的自由意志丧失、精神世界枯萎、生存状态异化等问题,促使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获得劳动意义。所以,应当大力宣扬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指导劳动生产、劳动过程,消解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理顺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即引起热议并一直持续至今。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道路上所必须持有的一种精神。因为"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相似文献   

11.
劳动及学校劳动教育在当下社会各种场域中遭遇了许多的困厄局面。对劳动进行高低贵贱的等级化区分,对体力劳动的轻视与鄙薄,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误解和矮化,所有这些都无形中扭曲了劳动价值观念,片面否定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挤压了劳动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于以"学中做、做中学"为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而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以"工匠精神"为价值指向,正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建构,形塑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合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工匠精神指的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做好工匠精神的培育教学,对于增强高职院校育人成效有着积极意义。文章剖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劳动教育对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指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文化、建设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宣传劳动情感教育、优化劳动教育模式等方式,落实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立德树人"语境下,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与根本立足点.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类型教育,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与类型化特征.工匠精神的当代回归既呼应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类型化的建设需求,又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价值参照.依托学生核心素养,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要义,更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遵循.借助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深入探寻我国工匠精神指向于劳动教育的真、善、美三层次价值意涵,以期通过工匠精神渗透反哺学生劳动素养的内化生成,从匠知、匠能、匠行引领学生涵养人文与科学的劳动价值体认,发展实践创新的劳动技术技能,践行绿色健康的劳动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是崇技尚德,它深刻展现着劳动价值观。践行工匠精神可以使劳动者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充分体会与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与社会价值观,为劳动提供强大驱动力。工匠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物理学科中融合劳动教育,落实学生劳动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要路径。结合物理教学实践提出:以史为鉴,展现工匠精神;以情为境,提高劳动知识;以课为阵,培养劳动技能;以实为践,养成劳动习惯;以题为眼,导向劳动高考等。  相似文献   

1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呼吁通过劳动教育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因此在劳动教育培育中工匠精神显得格外重要。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劳动教育的号召,根据自身学校办学特色,开展了一系列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和活动。文章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实践路径和实践成效,以期能提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学校劳动文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劳动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文化指向价值观培养、呼应新时代劳动精神、关注动手实践.中小学可以从"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文化环境""开展多元的主题活动,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借助多样的媒体平台,进行劳动文化宣传""发挥各界的协同力量,形成劳动文化价值认同"出发,探索学校劳动文化建设实践路径,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内涵,落实学校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18.
钟霞 《广西教育》2023,(3):60-62+111
本文论述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分析当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劳动教育的路径:以劳动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分阶段制订劳动教育方案,循序渐进培养工匠精神;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赋予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和价值,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存在内涵认识不深,价值认知错误,践行表面化等问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在人才培养的互补性,劳动文化的共通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上具有内在契合性。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劳动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素材,丰富劳动课程教学内容;广泛开展劳动课程教学活动,创新工匠精神培育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劳动课程教学培训,深入贯彻工匠精神,促进劳动教育培育职校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工匠精神是集技术、人文与审美于一体的劳动精神,是彰显真善美的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塑与奠基起着正面导向作用。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一为系统渗透工匠精神提供了教材与实践基点,从主观价值倾向与客观职业属性两方面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内容分析表明,教材渗透工匠精神存在呈现形式内隐性、呈现内容应用性、呈现系统离散性等特征。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需立足教材,建构以工匠精神为价值主线的教材—教学—社会实践一体化融通的劳动价值观渗透系统,让工匠精神在教材中化隐为显,在教学中虚实相生,在社会实践中联点成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