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要想使视觉新闻具有绘画美,可以从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学习和借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经验和表现方法,对于我们克服当前新闻写作中抽象、空洞、干癟无味的缺陷,是大有裨益的。绘画艺术要求“图真”,也就是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里指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点,与新闻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有共同之处。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视觉新闻的绘画美也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美离不开真,新闻描绘的“画面”只有真实,才能让人信服,从而产生美感。那种为了追求生动而不顾真实性原则的作法是必须坚决杜绝的。曾经被评为全国好新闻的《钱被风刮跑以后》,尽管情节生动,文字语言有很强的画面感,但结果一查,新闻事实是虚构的。这种披着华丽外衣的假报道,虽然也能取悦读者于一时,但最终会被读者所唾弃。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把“气韵生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画家荆浩,以"笔墨并重、全景山水"的绘画风格,将中国传统画中山水画推向成熟,并以此确立了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地位。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独树一帜,将自身对山水绘画详细解读,成为绘画界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欧阳山“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沙汀“三记”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梁斌“红旗谱”三部曲:《红旗谱》、《(?)火记》、《抗日图》。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枣》。  相似文献   

4.
晚明金陵萧氏师俭堂所刊《鼎镌陈眉公先生批评XXX》系列曲本是否确为陈继儒评点,历来颇有争议。从蒋星煜对陈评本《西厢记》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到黄仕忠认为陈评本《琵琶记》是赝本,再到朱万曙、孙书磊等人指出陈评本为真,陈评本究竟是真是伪尚无定论。通过复核朱、孙二人提出的论据,发现这些论据存在漏洞,不足以证明“陈评本为真”;将陈评本《琵琶记序》《西厢记序》《玉簪记序》与陈继儒《题汤临川牡丹亭记》一文进行文本对勘,发现三序均为假托;师俭堂刊本刻意强调的“云间眉公陈继儒评”“陈眉公批评”“云间陈继儒题”等信息均为书贾伪造,陈评本之真正批评者,极有可能是“阅者”余文熙或“删润者”徐敷庄等人。  相似文献   

5.
在中华文化高原的最顶端,放着一本《红楼梦》。其笔法细腻,学问超凡,见识脱俗,读之如临其境,如沐春风。然则红楼“隐真”,五味杂陈,其意趣深远,二百余年无人能解,是为学界奇观。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南朝宋刘义庆及其门客撰,是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汉末至东晋的遗闻逸事。《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比较突出,它善于用素描式的笔法勾勒人物,揭示人物个性。鲁迅曾称赞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的体制多为零章断简,文章短小精悍,并且它以史笔为  相似文献   

7.
万历刊本“三刻五种传奇”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四十年代,郑振铎自陶氏处得署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字样的“传奇五种”,其中《浣纱记》卷首附《三刻五种传奇总评》,自是始知有“三刻五种传奇”之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北西厢记》,后又有《琵琶记》、《幽闺记》、《玉合记》、《红拂记》四种,是为“初刻”五部;此后三四年内又相继刊刻《荆钗记》、《明珠记》、《玉玦记》、《绣襦记》、《玉簪记》五部,和《浣纱记》、《金印记》、《香囊记》、《锦笺记》、《鸣凤记》五部,是为“二刻”和“三刻”.“初刻”五部时,书坊也许并无刊刻十五部规划,因销路好,才继有“二刻”与“三刻”,合计十部此谓广义上的“三刻五种传奇”.所含十五部传奇皆非李贽亲批,伪托者可能为叶昼一人所为.  相似文献   

8.
“客里空”     
“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客里空”原文为喜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中期,记不真是否1957年,我在古典文学出版社供职时,曾经责编过吴小如的《读人常见书日札》;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又出了《常谈一束》(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两书的书名都带“常”字,看来他喜欢这个“常”字,  相似文献   

10.
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艳情小说”共4辑,收《株林野史》、《载花船》、《绣屏缘》、《闹花丛》、《禅真后史》、《刘生觅莲记》、《浓情快史》、《杏花天》、《花神三妙传》、《昭阳趣史》、《绣戈袍全传》共11种小说。这套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是极不严肃的——其不严肃的具体表现,是掩耳盗铃,明目张  相似文献   

11.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12.
黎勇 《青年记者》2005,(1):47-51
在考核的压力下,发稿、发出“好稿”成为记的第一追求,至于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否就是完全的事实真相,是否抓住了事实的核心和本质,似乎已不再重要。如果为了自己的稿件能被评为“好稿”而对真实情况视而不见或故意扭曲,那么,记将不再是记,而成为“学家”,我们的报纸上将会每天充斥失真的新闻,事实的真相将会永远被湮没。  相似文献   

13.
张睿 《兰台世界》2013,(12):158-159
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盛世,山水画家荆浩率先提出“图真”的理论,这一理论让其成为北方山水画派中的一代宗师,北方山水画派因为这一理论而持续发展,愈来愈好.在这一理论之下诞生许多绘画珍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有位穿行于蒋军工事之间,口喊“香烟、洋火、桂花糖”的侦察英雄马三姐,令人过目不忘。其真实原型,就是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马西村的马毛姐。说起她的传奇故事,还真使人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15.
董青 《津图学刊》2000,(3):61-68
众所周知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 ,其实犹太教的经典也称为“圣经”。圣经是个通称 ,对基督教而言 ,它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而对犹太教来说 ,它只包括“旧约全书”。本文所讲的是基督教的圣经。1 圣经的构成及旧约圣经内容简介圣经的旧约部分包括 :《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路得记》、《撒母耳记上》、《撒母耳记下》、《列王记上》、《列王记下》、《历代志上》、《历代志下》、《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诗篇》、《…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强权盛行的世界上,有骨头说美国不是的人不多,一篇短文能够戳到美国痛处的更少。刊登在西班牙2001年1月5日《世界报》上的《这个世界真神秘》,堪称这样一篇少有的妙文。 作者一定是早就看透了美国“民主制度”,对霸权主义心存愤慨,这次美国“马拉松式”的、丑闻迭出的总统大选,加深了他原有的认识,也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突发奇想来写这么一篇文字。 此文的独特之处有二,一是以“问号”谋篇,细数千字译文中的问号就有16个之多,堪称一篇“由问号组成的文章”(此种笔法的经典范例,恐怕当推我国屈原的《天问》,只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春天发布的一号文件,再次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同时也为今年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从李昌平给总理写信到《中国农村调查》出版,从李强的《农村八记》到温家宝同志亲笔批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警示不绝于耳,全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呼声此起彼伏。多年来,中央每年都要颁发以农村工作为主题的“1号文件”,国家领导人多次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并下大决心取消农业税,无不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然而,“三农”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三农”这个制约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瓶颈并没有打破。  相似文献   

18.
王志 《新闻三昧》2004,(6):44-44
笔给全国很多报刊社当过特约记和通讯员,现在是《中国化工报》特约记和《工人日报》通讯员。通过十几年的“业余记生涯”,我认为,当好报刊社的特约记和通讯员必须具有“六心”。  相似文献   

19.
冯仁敏 《大观周刊》2013,(12):152-152
学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与可画贫笃谷偃竹记》,我了解到了了苏轼高超的笔法,本文行文抒情大反常道.以乐写悲.借曹操戏言祭桥玄为楔子.通过回忆与文与可之间的戏笑之言来表现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失友后的悲痛。从课文第二段作者与文与可两人的借“万尺竹”幽默辩论.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苏轼的风趣与文与可的洒脱、率真。  相似文献   

20.
莫继严 《军事记者》2003,(10):55-57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尼姆·威尔斯的《续西行漫记》和哈里森·福尔曼的《北行漫记》被作者莫继严称为“三记”。“三记”,记叙的都是“红色中国”,但同时也“记叙”了三位记者探究真相的无畏和勇气、深入实地不懈挖掘的采访精神以及善于捕捉细节的采访技巧。读读《从“三记”看记者的采访精神和艺术》,可以从三位记者身上学到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