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尽管距离曾轶可现象出现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可是对她的争论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未曾停止。本文从青少年的亚文化视角分析了曾轶可现象出现的原因,着重对其现象产生背后的亚文化特征进行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2.
黄俊  董小玉 《今传媒》2015,(2):49-5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自媒体拥有极大的传播自由,加之社会精神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在自媒体空间,形成了四种青少年亚文化及思潮,分别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屌丝"文化及颓废主义,窥私、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四种青少年亚文化成为研究自媒体空间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普遍性、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遏制青少年犯罪上升的趋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就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与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上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曾昕 《新闻春秋》2020,(1):90-95
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格局随之重塑。亚文化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从边缘地带走向繁荣。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形式之一,亚文化对当代文化图谱有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但由于其政治性的局限,在政治传播议题中的论述还相对有限。青少年因大量时间被娱乐消费覆盖,政治参与呈现下降趋势。米姆作为社交媒体中流行文化的重要景观,大量出现在政治议题中,对识别和理解青少年亚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青少年通过亚文化语言和符号参与在线公共议题的案例出发,探讨青少年在政治议题建构中的话语参与与认同构建;并探讨这种泛娱乐的参与方式中,公共性如何体现。研究认为,内容娱乐化的同时,米姆的政治功能也在逐渐凸显;亚文化参与代表了青少年对政治议题的多样化诉求,促进青少年对社会政治议题的关注和参与,融合且推进了个体表达与公共话语呈现,是兼具文化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电视偶像作为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当下文化、个人价值、人群心理等方面所体现的意识形态背景,也体现了商业主义、消费文化、媒介奇观以及对青少年培养的文化变迁.笔者溯回上世纪80年代,从国内电视偶像建构之流变出发,解析该过程中的青少年亚文化心理诉求,包括抵抗仪式、身份认同、身体快感及视觉狂欢,追问当下电视偶像建构的文化意义,既看到文化之梦,又看到文化之痛.文章在既肯定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又葆有清醒的价值评判与审美导向的基础上,呼吁关注"80后"、"90后"族群的文化安全,健全电视偶像建构机制,构建和谐、健康、多元的青少年文化.  相似文献   

7.
2014年,一首《我的滑板鞋》迅速蹿红在网络上,这首歌连带着它的作者一起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两极分化评价的前提下,青少年对于它的热捧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本文从青少年亚文化的角度对上海交通大学52名青少年的综合调查,解释了这一现象的成因。《我的滑板鞋》的走红,其实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对于主流文化,对于阳春白雪的一种反抗。  相似文献   

8.
9.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社会犯罪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闻媒体也自然更多地投入到青少年犯罪的报道之中。然而,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不能全面、客观地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青少年犯罪的新闻报道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已广泛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媒已经逐步取代单纯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一方面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在扩大文化视野的同时。也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结构,成为影响青少年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因素;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中的不良文化信息又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2.
浩洁 《今传媒》2016,(12):43-44
"二次元"作为一种特定媒介,一种外来文化,更作为一种产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彰显出青少年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追求,但另一方面作为舶来品,它是无根的文化,其孱弱的思想力、碎片化的胡乱拼接、资本的急功近利,历史与现代的剥离,虚拟与现实的模糊,对青少年思维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很深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电视机最多的国家,也是有线电视用户最多的国家。电视的高覆盖率和形象化传播,当然也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生长起来的人,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作"看电视的一代"。笔者在2010年2月对北京市昌  相似文献   

14.
田磊  丁肇来  田交玲 《大观周刊》2011,(20):256-257
本文从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学校在未成年人犯罪形成过程中教育的缺位进行分析,阐述了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并就学校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恶搞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亚文化研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关于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研究路径和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恶搞亚文化研究的局限,提出了今后值得亚文化研究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玲妙 《新闻世界》2014,(7):181-182
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于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界定与批判,存在成人化语境下"当事人”缺席"审判”的争议.本文选取青少年亚文化的视角,通过对563名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当下时代背景下,青少年与低俗化的互动模式已经受到收视语境及解读语境变迁的影响.客观分级与主观祛魅,使得多元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面对"低俗化”表现出其特有的亚文化取向的解读.电视节目低俗化的传统界定标准与媒介批判立场面临新时期青少年亚文化的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刘荃 《新闻知识》2003,(8):29-31
数百年来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现代媒介环境呈现出信息全球化、信息海量化、媒介网络化、形式视觉化和交流分离化的传播特征.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夏光敏 《大观周刊》2012,(42):59-59
当前青少年犯罪有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出对青少年犯罪采取事前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方式,因为其具有直观、生动、便捷、刺激等特点,在青少年中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极大的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与对话,形成信息共享,而且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