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生动诠释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观念。本文试图从加缪的荒诞哲学角度分析《等待戈多》的荒诞内容及成因,从而揭示主人公的等待看似荒诞,但其本身就是反抗,就是西绪福斯式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死亡与偶然组成的终极宿命前,所有的事物都变得面目模糊,所有的行为都变得没有分别.没有终极救赎,没有超越性意义,所有的存在都被宣判为无意义.在这样的境况里,一切都是一样,人类所有的行为不过是徒劳,并且无意义,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可逆转的通向那最终的虚无.而接纳我们的世界,对于世人的挣扎与煎熬始终保持着最初原的冷漠.它无保留的呈现自己的内在,给与各种条件,暗示着生命里各种可能性与美好.却丝毫不参与人类的命运.温柔的冷漠.荒诞的揭露并不导致生命的悲剧性,也不导致主人公境遇的悲剧性.在这部作品中,悲剧诞生于主人公看清荒诞后的自由选择和这个世界不自由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立足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但又不拘泥于这一传统。本文主要研究哈代的小说《苔丝》中反映的生命中荒诞的一面。人生的荒诞和人类不懈的反抗与追求构成了悲壮但不乏激情的生命乐章,像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高潮与低谷的巨大落差中释放出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探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荒诞”主题所产生的美学和文学的影响,它使“荒诞”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他们大胆地进行文学样式的创新,突破传统的悲剧、喜剧的范畴,创造了喜悲剧。  相似文献   

6.
蔡丽琴  饶红玉  李敏 《文教资料》2008,(23):100-101
本文以荒诞的含义为切入点,在此谈论加缪所说的荒诞感、荒诞产生的原因及面对荒诞时的态度,从而指出荒诞哲学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堂吉诃德》自问世以来的四百年里,其艺术价值和地位不断上升,如今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佳作。这与作品所蕴含的人类矛盾复杂的思想和多种艺术表现分不开,更在于作者将滑稽可笑与悲剧崇高统一于荒诞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8.
荒诞美学是贯穿现代、后现代时期重要的美学形态.在主体性衰落的后现代主义时期,荒诞美学存在的合法性产生了危机.但是主体性的式微也意味着另类意义的解放,解构化的时代也彰显更自由的审美建构.荒诞在审美范畴上的否定性与客观性,审美表征上的“悖论”、“戏仿”与“不确定性”,美学形态上的平面化以及美学价值上的自由超越性产生了丰富的意义内涵.荒诞是对传统美学的反抗,更促使后现代美学历史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荒诞性”是童话在三大母题创作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荒诞”童话作品冲击了几十年来把童话和儿童文学当作儿童教育工具的传统模式,其新奇、热闹、滑稽、怪诞的关学特征与幼儿的审美意识相契合,体现了幼儿轻松、娱乐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0.
荒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普遍主题,《老人与海》的思想意义应属于这一主题范畴。根据主人公生存的徒劳、沉重的孤独感以及小说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内容到形式,将作品同最典型地直喻人类生存之荒诞本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西绪福斯的苦役”作了比较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荒诞意识。作品强烈地表达了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彻悟又是超越的起点,对生存荒诞的彻悟和超越的努力,正是主人公“硬汉子精神”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论荒诞     
荒诞是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它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的西方。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并进而形成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化背景的美学范畴。章中,作就荒诞的本质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卡夫卡这位西方艺术的怪胎和探险家,以他“疯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荒诞的常人世界。他一生都坚持着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冷眼审视人的真实生存境况。他活着就是为了求证人生的真实境况,求证生命的真正形式和意义。站在这种理解的基点上,本文论述了卡夫卡度其荒诞感。  相似文献   

13.
<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这部童话小说行文极为荒诞,充满了离奇的幻想,为孩子们所喜看爱看.但是透过这些荒诞的想象、幽默的文字,我们却能发现小说中所隐藏的现实逻辑.现实逻辑在童话逻辑的背后支撑着整本书.该文从进入梦境的现实之物入手,逐步深入分析了这部童话小说中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14.
王船山身体美学现在审美的身体化与身体的审美化两方面同时建构;其基础是"身体主体观";其核心是"身心统一观";其旨归是"全性全归观".表现为审美体验中的"体气-文气"说;"体构-结构"说;"体现-观照"说:审美意象创造中的"身体自画像"系列.  相似文献   

15.
《兄弟》的形式化追求、理念化特征以及对过度的沉迷,体现出对先锋派的回归。具有“油滑”性的“大话化”特征以及大量身体隐喻构成的身体叙事带来狂欢化倾向和媚俗嫌疑。《兄弟》具有对深度模式的执迷,但“油滑”也带来结构与意义的自我消解。《兄弟》意味着后现代背景下的先锋的油滑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是一种美文化的美学批评,宗白华的诗人气质和艺术的人生观,中西哲学对其潜移默化的滋润和其本人对形式美和审美教育的孜孜追求共同塑造了宗白华散步美学的诗性风貌.  相似文献   

18.
康德把判断力划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在美学史上将美学推进到人的心理和谐层面。通过分析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认为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而研究康德美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汤姆·斯托帕德是二战后期英国最著名的剧作家,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后起之秀。在传承前人优秀技巧的同时,他又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从"戏仿","反讽"和"戏中戏"等角度,来分析《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坦死了》一剧,由此揭示斯托帕德早期的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