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中对聋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北京第一聋哑学校刘立新主持人:刘书文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使这一内容在聋校德育过程中得到较好落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育性活动与交往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聋校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导师制”是指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介入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作真实的教育性交往,在交往中关怀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的德性完满的道德教育制度。在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弥补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性交往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完满;可以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杨淋 《江苏教育》2023,(30):11-14
中小学德育内容需要细化落实到学科课程中,融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确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目标;其次,教师要认真与文本对话,将学科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内容显性化;最后,教师应积极开展教育性交往活动,师生共同建设基于真实情境的、指导德育实践的学科德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杨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0):127-131
德育主体是德育中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决定着德育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但已有的德育主体理论都存在着片面和不足。根据“学生”概念内涵的改变以及作为一种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德育过程,文章提出了德育双主体交往论,即德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学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等客体为中介进行交往以对道德规范达成共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平等为前提,遵守可理解性、真理性、正当性和真诚性四项有效性要求进行交往。  相似文献   

5.
论教学的"教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教育性是理论界公认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但受“升学第一”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们无视教学教育性的存在,而将教育性让位于专门的德育课程及活动,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过程。教育性应该是基于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价值导向性,教育性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和价值影响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陈立星 《辽宁教育》2005,(7):124-124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溶化德育     
一个德育非常成功的学校或者班集体,活动总是开展得丰富多彩。正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逐渐理解了"德育"。 活动开展的本质意义,是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要交往,就必须遵守既定的道德规范,或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道德规范再遵守。单个的人不交往,某种意义上讲是不需要道德的,倘若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教学中的教育性问题。指出,教学中的教育性隐藏、渗透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的诸方面,德育与智育相互贯串、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辩证的统一性,提出了教学中的教育性是教书育人的一条基本规律与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主旋律的观点,并结合教育和教育实践,强调深化理论认识和强化教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正确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在班会问题的专业研究中,存在着"班会是会,是课,还是活动"的讨论。笔者认为,作为纳入国家课程计划和学校课程表的主题班会,其主要性质还应该是德育活动课。既然是德育活动课,也应该有类似于文化课的育人目标。一、主题班会课的三维目标由于文化课的文化传承性和教育性特点,我国新课程改革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0.
所谓“活动课”,是指学校教学任务之外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适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组合的复杂的运动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无论是道德规范的传递,还是人格感化的影响,都要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作为外部因素都要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和交往,  相似文献   

11.
一、科学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也是德育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育性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美国教育家诺汀思说:"道德教育不仅是指任何一种旨在培养一种有道德的人的特殊教育形式,它也可以指任何一种在目的、政策和方法上合乎道德的教育过程。"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德的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譬如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性,经常不协调地从学科之外添加德育材料,这些德育材料有的与教学没有关系,有的关系不顺而且很生硬。这样不仅妨碍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认为德育只有体现在社会性生活中才有意义.他把集体生活、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作为德育的调节场和德行的践履地,并总结出在社会性活动和交往中实施德育的规律和优化德育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师生岂能止于平等——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价值上考察我国当代师生交往制度是提升师生交往质量的必要环节。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行师生交往制度的核心价值事实上是广义的平等,既包括人格平等,又包括师生的平等参与。但是,这与师生交往应该具有的教育性这一核心价值还有差距,让我国师生交往制度回归教育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师生交往制度回归教育性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性代替平等成为师生交往的核心价值追求;强化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地位和责任;赋予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合法行为自主权。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活动普遍存在着"娱乐化"的倾向,其丰富多彩的外在形式常常仅是表面的繁荣,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并无增益。德育活动的"娱乐化"实质上是德育活动教育性的异化。究其根源,当前全民娱乐的时代背景,带有功利取向的学校德育以及偏颇的德育课程评价机制都是导致德育活动"娱乐化"的原因。由此,德育活动若想"去娱乐化",需要在保持德育性的同时体现活动课程的灵活性,明确定位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完善德育活动的项层设计,并建立一种基于过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5.
德育实际上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同自然力的要素一样,有力的大小、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即德育的影响效果、影响对象和影响导向。互为德育主客体之间的他们的相互德育作用过程,就构成了交往德育的模式 ●德育在各种互动和交往中进行,从而构成自治性和互助性的交往德育,同时德育本身也成为了交往和互动的主体,形成德育交往 ●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是社会化德育的必然模式。学生理应作为“社会人”的德育由“学校办”向“社会办”转变是不可阻逆的。德育社会化趋势也更加剧和推动了交往德育和德育交往的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和强度,使交往和互动呈现新的互动维度和态势  相似文献   

16.
师生德育交往,是指德育过程中师生之间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师生双方人格与情感的相遇、感染、碰撞和交流,是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基础上德性共生的过程。师生德育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性主要有:一、交互主体性师生同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由此结成“交互主体”的关系,其基本前提是,在德育过程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方都必须保持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如果说传统德育认同“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那么“交互主体性”则强调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因为交融了两种“主观性”,因而最复杂、最生动并永远处于德国现象学大师胡  相似文献   

17.
对话性德育评价是多元社会中对话德育范式的生成和第四代评价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然结果。对话性德育评价是一种基于教育性对话的评价,除了具有一般对话的平等性和开放性,以内在权威为主要表现的教育性是其主要特征。教育性为对话性德育评价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对话性德育评价的实现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变革评价观点,建构基于包容性对话的师生关系,采取互动式、对话式的评价,并对三类不同性质的对话性德育评价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校隐性德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德育是通过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互融合的形式进行的。显性德育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而对于隐性德育,人们还关注得不多、研究得不够。随着现代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隐性德育的问题已被提了出来。 一、隐性德育的概念   1隐性德育概念的界定   隐性德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   2隐性德育的结构   隐性德育要素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双主互动”之中的要素,称主体性要素;另一类是存在于…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应该充满理智和道德的发展。要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倡导学科教学中德育的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实践教育     
实践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性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中心,有目的地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与体验客观世界,并基于多样化操作性学习过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教育性实践是体验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具有体验性、反思性等基本特点;实践教育的基本过程是情境理解、过程体验、反思感悟,其过程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实践课程、注重实践学习、构建实践德育、是当前我国促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