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 ,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 ,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 ,也就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 ,语言和交际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Brembeck所说 :“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 ,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于语言所具有的作为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的特征 ,不了解该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种语言。我们把“文化意识”这一概念引入英语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它有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助于加深对…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两者不仅相互映照,而且还相互包容.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载体,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上真正学好该语言,最终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旭鸥 《文教资料》2006,(22):118-119
语言在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中,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交际是目的并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本文通过对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关系的深入的阐述,论证了英语语言中“词语文化”习得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和“词语文化”习得的具体范围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陆丹妮 《考试周刊》2015,(13):29-30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表达和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要把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文化内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社会成员的人从社会中习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传递的工具和表现形式,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化意识是成功翻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语言的母体,语言交际的有效进行是在文化母体的语境中完成的。用外语进行语言交际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外语习得不仅是单纯语言要素和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要有一个相应的文化习得过程,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有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新型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文章在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视野下提出新型"语言-文化"教学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7.
王娟 《教学与管理》2009,(12):148-14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产生于特定的文化,不了解语言的背景,不懂得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这门语言。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学中注意语言与文化并重就显得十分重要。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逐步提高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习得语言形式的能力,即语言能力(linquistic competence),又要培养他们在社会交际中正确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能力,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语言应在文化中教授,语言学习应在文化学习中进行。社会文化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掌握英语文化,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把跨文化交际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正是回归了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不同社会因素造成的中文化差异常常是阻碍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麻烦。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到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结合九年义务教育JEFC(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新教材涉及的文化介绍的课文,在日常交际方面教师应向学生强调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此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语言学习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一、语言和文化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人们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离不开文…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所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要求,突出了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达到语言为交际服务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D.Krashen)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习(1earning)。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而所谓“学习”则是指有意识地研究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文化迁移现象一直是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中一个令诸多研究者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该领域的研究重心大都在探究跨文化交际中哪些失误属语言迁移造成,哪些失误属文化迁移现象及其对策。然而,几乎没有研究者系统的关注当跨文化交际双方在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价值理念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方面发生冲突,甚至相互坚持的态势下,交际者应该坚持怎样的本族文化迁移:是正迁移(大于零的迁移),还是负迁移(小于零的迁移),什么量度的正、负迁移;以及如何调控这些正、负文化迁移的量度?基于一项实证研究,本文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纬度系统地探讨了这些问题,以期探寻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原则或参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直至成功。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切入既包含对第二语言文化的学习,也包含对学习者自身的母语文化的学习.文化切入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真正的交际能力应该是在熟知交际对象的文化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符合交际对象文化语用特征的信息传递能力.因此,成功的交际过程并非单纯语言层面上的交际,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受社会文化特征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局限于语法翻译法,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片面地追求卷面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留学生汉语时.我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并不能只停留在“纯语言”教学上。我们应加强对文化知识的导入。这样会大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很大部分是共生的。语言是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伴随因素.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使语言更加丰富、细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特别是交际文化的导入.需通过语言做中介.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构成了一个相互依附的整体。如我们仅仅传授语言规则.那么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理懈一个字、一个词、一段话中所隐含的丰富的语言交际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在导入语言技能时.应该同时导入文化能力.要与语言习得同步增强文化洞察力。  相似文献   

18.
武玉莲 《山东教育》2006,(10):21-2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语言。”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就语言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  相似文献   

20.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宵步提高外语教学中的化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即应培养学生习得语言形式的能力,即语言能力(linquistic competence)又要培养他们在社会交际中正确使用这些语言形式的能力,即交际能力(communicatve competence)语言应在化中教授,语言学习应在化学习中进行。社会化对语言交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掌握英语化,促进外语学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