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3.
中国苗族古歌的母语名称与流传形式苗族古歌,苗族民间称为“都果都让”、“都果都约”、“都荆豆纪那”,这是不同土语区或传宗艺人对这宗文化遗产的总称。“都”在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日常说白话的“话”,二是指民间艺人(祭司或巴江都)用口语朗诵的富于节奏感的自由体诗的“诗”。苗族自由体诗的“都”与说白话的“都”是严格区分的,前者极为讲究修辞与铿锵的节奏,后者只要通顺即可。“都果都让”的“果”,在此意为老的、过去的、往昔、故事等;“让”的含义为年轻、近代、现代;“约”在此无含义;“都果都让”全译意即为“苗族的…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飞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黔东南苗族民歌以其聚居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飞歌”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音域宽广。  相似文献   

5.
走近苗族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的苗族人口最多。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足迹遍布五大洲,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黔(贵州省的简称)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的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的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请小朋友们和…  相似文献   

6.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造苗族“祭祖寻根”敬仰圣地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地理区位、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及存在状况分析表明,贵州榕江具有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绝对优势,是建造苗族“寻根祭祖”敬仰圣地的理想之所,建造要求修缮扩建苗王庙、构建苗王庙群,恢复设计集神圣、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祭奠仪式,研究确定祭奠时间日期,使之逐渐成为传统节日,并将苗族古文化、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村寨建造成苗族文化“寻根”之所。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载,楚国是“苗族的楚国”。《战国策》、《韩非子》、《说苑》、《史记》、《通典》等古籍,都有楚国和苗族的关系记述。今学者撰文,如《屈原族属再探》、《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点》、《苗族历史概述》等,从侧面论证上述记叙,客观上认定苗族和楚族同祖同源,楚族即苗族。长沙马王堆女尸出土,研究家群起,最有影响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容观教授认为女尸是“苗瑶族中苗族人民的先世。”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苗族史载:苗族绝大部价居住楚国内,建立楚国的楚人,在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与苗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蚩尤作为苗族人民的先祖,与上古代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并列,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这是至今全国各地苗族(包括部分汉族)乃至国外苗人,专家学者们所公认了的。为了使蚩尤的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并尽快恢复其历史面目,本文将从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方面提供点滴资料以佐证有关专家学者们的论定。 一、黔西北苗族民间文化中的蚩尤 1、姓氏中的蚩尤 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蚩尤则没有说明其姓。在黔西北苗族中,“蚩”字是苗姓之一。他称“小花”的苗族有“九支十二姓”之说。传说蚩尤  相似文献   

10.
流传于施秉地区的苗族“刻道”,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也被称为“歌棒”,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方式,是苗家人世代相传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要保护和研究好这一“歌棒”.  相似文献   

11.
贵州作为苗族的最大聚居地,拥有丰富的苗族服饰文化资源。种类繁多的苗族服饰各具特色,与其他民族相比,苗族服饰的特色着重体现在造型、图案、色彩这三方面。对原有的服饰形态进行改造和重组,是苗族妇女特有的服饰创作手法,在不经意中,这种创作手法正好契合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苗族“猴儿鼓”是苗族鼓舞之一,兼具艺术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身体发展价值,能为幼儿园艺术课程提供丰富的养分。乡镇幼儿园应用苗族“猴儿鼓”资源时,主要通过显性艺术课程与隐性艺术课程两条路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湘西苗鼓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简略地探讨了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风格特点、表演形式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鼓藏节”是苗族的大型祭祖活动,气氛隆重,历史悠久,包含着很多大大小小的仪式,是苗族最主要的宗教活动。“鼓藏节”蕴含着当地人独特的情感,充分体现着苗族人民对祖宗天地崇拜的思想。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力图挖掘苗族人民古朴而隆重的祭祀活动中体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浅析“鼓藏节”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对象简释 A、“莎”就是湘西方言苗族民歌,苗文记为Sead,音[Sa~(55)],严格地讲,“莎”只是苗族诗歌的一种形式,但,是一种极重要的代表着苗族诗歌的形式。在结构上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苗族的“死丑(Das jiad)”“死好(Das rut)”二元界分之死亡习俗的形成,是苗族类植物形态生命意识衍生的结果,也是苗族人民追求和平、回避战争,追求生命完美的文化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作为一种默认了生命价值标准却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英雄的抛弃与拒绝,并间接地成了这一族群战斗力自我抑制的文化“枷锁”。  相似文献   

17.
“游方”是清水江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之一,台江县南宫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文章以南宫乡苗族“游方”习俗为例,认为苗族“游方”文化习俗的传承环境、表现形式与经济生活变化,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行政约束力经历了若干次变迁,但以原生宗教为基础的“鼓社”、“议榔”、“理老”三大支柱仍支撑着苗族社区。苗族原生宗教中存在着许多传统道德精华,认真挖掘,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益处,因此,正确运用好原生宗教约束力对苗族社区的行政管理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苗汉彝姓名问题,是苗族关心的一个问题。余学疏识浅,孤陋寡闻,根据“要重视家族史的研究”精神,试就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简称滇东北苗族)的苗汉彝姓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飨苗族,恭请方家指教。 一 苗姓名 苗姓名同氏族有致密关系。 恩格斯说:“氏族制度的前提,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成员共同生活在纯粹由他们居住的同一地区。”“语言上发生差别时始告完  相似文献   

20.
“洗寨”仪式是苗族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苗族古歌贯穿于整个仪式活动的始终.“洗寨”仪式与古歌的互疏性表述,强化了苗族村化的防火意识,增强了苗寨的文化同感,同时也是苗族历史文化记忆的再现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