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度训练是由于一段时期内运动负荷超过了身体可能承受的能力,造成了疲劳的积累而产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及病理改变的结果。青少年运动员和初训者易产生过度训练,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运动成绩提高和人体健康。 一、处理  相似文献   

2.
在长跑运动训练中,人们了解得最少并且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由于过分紧张的训练和比赛造成疲劳,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取得优秀的成绩。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在每周的训练中运动员跑的公里数太多了。  相似文献   

3.
“过度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身体长期过度疲劳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特点是运动能力下降,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恶化。此种病理状态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4.
过度训练会导致运动员的“五不”; 一、肌肉动作不协调; 二、身体不适(容易疲劳、感冒、腰酸腿痛、训练课后体力恢复缓慢); 三、对训练课不感兴趣; 四、食欲不振; 五、训练时常有“洗手不干”的干法。作为教练,为了避免过度训练,要做到  相似文献   

5.
过度训练也称过度疲劳,是由于训练安排不当造成机体的慢性不适应所引起的综合征,是运动员于生理或精神上过度紧张及异常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结果。过度训练是当前竞技体育训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涸为目前的训练都要求有一定程度的“过度负荷”以刺激机体提高运动能力。但是什么程度的“过度训练”为最佳,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教练员应对过度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运动员一旦发生过度训练,轻则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重则可使运动员从此结束运动生涯,而且过度训练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加重和增加治疗困难。什么是过…  相似文献   

6.
谈青少年训练中过度疲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过度训练主要是教练过多地给过大强度的运动量,超过了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加有些队员自身精神过度疲劳紧张,不合理的营养或缺乏营养,不良的环境气候场地及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可以造成体力下降,疲劳无法恢复而产生过度疲劳。  相似文献   

7.
少年参与运动训练,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使少年身体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导致疲劳的机体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少年运动员就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这样的训练严重影响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甚至还会带来摧残。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引起少年过度训练的原因。 一、构成过度训练的各种原因包括: 1、制定训练计划不当:过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或训练的要  相似文献   

8.
武术训练的自我医务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兵 《中华武术》2003,(6):55-55
武术训练的自我医务监督是指运动员用自我检查的方法,对训练和比赛成绩、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定期记录在训练日记中,作为医学观察的一项重要补充。由于自我监督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自身反应最直接的资料,因此,它对于调整训练计划、安排运动量、预防过度训练和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使运动员养成注意自己身体健康、遵守训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正> 一、研究目的当前体育运动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各项运动的技术日趋复杂,竞赛日益频繁和激烈,因此给运动员所带来的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愈来愈重。运动员无论在日常训练中或是在比赛之后,疲劳现象经常出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这些疲劳,就常常会由于疲劳的积累而出现过度训练,轻则影响训练的正常进行,严重的还会造成伤病事故或中断运动生涯。因此,运动训练的恢复已经成与整个训练过程的组成部分。科学而合理地训练、恢复、超量补偿构成提高运动成绩的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当前比较注重的是对运动训练问题的研究,而忽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较多的学者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 运动员在长跑项目中取得成功,必须经过一段系统增加训练负荷的、超过日常训练水平的训练期,这种方法即所谓的“过度训练法”,可使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有些运动员的机体会对这种训练作出负面应答,形成“过度训练”。由此可见,“过度训练法”与“过度训练”意义是不同的。 过度训练法是一种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过度训练则是运动员没有能力适应“过度训练法”所增加的运动量,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成绩停滞不前或显著下降。此外,运动员还出现运动性疲劳,并伴有较高的静息、心率及…  相似文献   

11.
400米是速度与耐力要求较高的短距离运动项目。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身体素质与专项能力还不能达到一定水平。如果训练方法不得当,容易造成过度训练,疲劳积累,就很难提高成绩。利用400米每100米的分段成绩,掌握每100米的速度分配,对提高成绩,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拼搏精神是较好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静华  丛林 《中华武术》2006,(11):56-57
疲劳是一种作为负荷结果的特殊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它体现在有机体机能的不协调性上和成绩暂时下降上,疲劳状态是暂时的、可逆的、同时也是一种包含身体和心理过程在内的综合现象。疲劳是训练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提高成绩的前提,因为只有不断重复的、能导致疲劳的负荷,才能充分挖掘人体机能的潜力,并产生适应。研究证明,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提高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运动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尽快消除训练疲劳呢?下面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专项力量训练是投掷运动员力量训练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影响着正确,合理的专项技术的掌握和专项成绩的提高。如果少年铁饼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方法不当,负荷量过大,或练习方法、手段运用不合理,就会使少年运动员负担过重,出现过度疲劳,造成运动创伤,甚至造成局部畸形发展和心理变态,以致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而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所以,如何针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特点进行专项力量训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训练过度问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不断增加,其目的在于提高运动成绩。不少运动员往往想模仿与高水平运动员有关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间以及其它一些指标,而忽视了并非所有运动员都能承受同样训练负荷这一事实。在不考虑先天素质和增加训练量前提的情况下,肌体是很容易超负荷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过程中,曾出现过这几种偏向:①不根据运动员具体条件,一味加大运动量,使有的运动员过度疲劳,体力下降,长时间体力不能恢复;②有的运动员片面以为大运动量就是要重量大,技术练习时贪大强度,不讲训练效果,成功率低,破坏了正确的动力定型;③有的运动员为检验本身承受大运动量的能力,连续三、四课超计划进行95%以上强度的重复组次数训练,产生了疲劳积累,造成局部伤病.还有其它一些偏向,不再罗列了。究其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校体育》2020,(11):57-58
<正>运动成绩对每一名田径运动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员成绩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运动竞赛中,而训练是运动成绩体现的基础。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不同导致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时呈现出的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不同。这里探讨的运动表现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条件发生变化时的各种身体动作、技能、心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包括主观因素(自身训练积累、神经系统的调节、身心变化及适应、临场发挥、身体动作调控、伤病恢复及心理素质等)和客观因素(对手临场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过度疲劳、加快体能恢复的关键。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理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检测与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应用生理生化方法和相应指标,对运动员承受运动训练负荷的能力、现实身体机能状况、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8.
运动员由于长期艰苦的训练和紧张激烈的比赛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负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而造成长期的、持续的疲劳积累,就容易造成肌肉和关节的损伤,严重的直接影响到训练和比赛。从我校所带的女子柔道队的训练实践中可以看出,在持续大运动量训练中身体的全面自然恢复率只能达到60%-80%,而在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恢复手段后,运动员不仅恢复很快,而且还实现了超量恢复。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训练中使运动员承受“最佳运动量”的问题是排球界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叫做训练过程的“理想化”。教练员一方面想让运动员承受最大限度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又怕出现过度训练的现象。因此,无论在选择训练手段方面,还是在确定对运动员机能能力来讲,最有效的训练量和强度都需要有一个标准。这种标准对于正确地安排训练与恢复都是必要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必需区别评定训练负荷量的直接和间接标准。机体的机能能力和生化、结构方面的变化(根据客观材料)、疲劳程度(根据主观评定)、由专门性测验所  相似文献   

20.
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为了使运动员获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运用大强度、大运动量、长时间的运动训练方法,而长时间从事激烈的大运动量训练导致身体产生运动性疲劳。机体产生的疲劳如果不能很快消除,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影响运动成绩。因此,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为了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可采用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