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庸哲学是儒家学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和谐”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创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执中”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中庸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儒家中庸哲学在世界观及方法论上对中庸人格建构的哲学观照,并从三个方面群体与个体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论述了中庸人格建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括总结了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管理改革的创新策略:要构建多元主体机制,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中设立灵活、刚柔相济的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导向功能并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括总结了传统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了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课程管理改革的创新策略:要构建多元主体机制,在课程实施与管理中设立灵活、刚柔相济的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导向功能并不断探索创新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特殊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普通文化课教师不懂专业,统编教材无法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课程管理意识淡薄.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管理现状,提出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高校课程管理改革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评论》2008,(3):90-9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自上而下的单一课程决策模式业已打破,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求高校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课程管理,保证课程有效达成人才培养目的,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健康、顺利发展。本文以管理者的角度,从学校课程管理的层面,对高校课程管理与课程、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及课程管理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扎根理论: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生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对传统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之不足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探讨了扎根理论在学校课程管理研究中的运用,并提出了扎根理论研究范式乃当前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学校课程是整个课程的开发中心,良好的学校课程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在阐述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革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校课程管理的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学校课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学校课程管理改革的重要前提.学校课程管理过程的复杂性、管理情境的多变性、管理方法的生成性、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管理关系的伦理性以及管理水平的社会文化制约性等特点,要求学校课程管理应坚持专业性原则、分权原则和协调合作原则.召开课程委员会会议、进行课题研讨学习、开展调查访问和日常观察等正是体现学校课程管理要求和原则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研究》2015,(5):34-40
推进校长专业化有必要性但缺少可行性,因为学校管理缺少系统知识,校长专业化缺少科学进程且校长深受"专业转换"的阻碍。目前,校长培训课程主要是学科知识、政策解读和专题讲解的简单组合,但缺少系统整合;培训方式除了分级培训外,还包括名校长基地、影子校长、名校长导师制等多种形式,但形式间并不相互支撑;校长培训的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缺少专业研究;管理机制主要采用"管办分离"的模式,让问题与对策相分离。根据以上分析,建议逐步实现培训机构与培训任务的市场化对接,实现课程开发与培训项目的无缝对接,实现校长权利和管理能力的对接,以提高校长培训质量,提升校长专业品质。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扩散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方文化扩散的历史疏理结合西方文化扩散实例,本文从西方文化扩散的原因、动力、特点、途径和后果等角度分析了西方文化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扩散的内容、方式以及对非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总体观念.从“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看待课堂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并加以切实贯彻,对于我们所从事的高职教学是一个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不同类型学校调研与访谈基础上,以主体发展性、主体内隐的价值观念与假设、主体的生活方式为判断,对当前中学学校文化样态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当前主要的学校文化样态——考试文化与成功文化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提出了理想的学校文化样态——主体发展的学校文化样态。即:以促进主体长远发展为主旨;体现育人本质的组织文化特征;充满理性精神的科学探究与充满专业情意的个人成长成为学校主体人的主要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课堂隐性文化是课堂文化结构研究的出发点,它不同于课堂显性文化、课程隐性文化和课堂亚文化。根据表现形式可分为课堂无意识文化与课堂潜规则文化,根据作用形式可分为课堂隐性积极文化与课堂隐性消极文化。它具有存在方式潜在性、形成方式内在性、发展方向不可控性和研究方式主观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论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明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相 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最大潜力在课堂,分析指出了要从树立正确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两主”作用,选择良好的模式和完善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课堂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8.
蔡敏 《教育科学》2012,28(1):22-26
随着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化,学业考核已经向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扩展。课堂评定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评定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分析与推理、综合与批判、问题解决、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书面反馈、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和学生同伴检查来开展课堂评定。要提高课堂评定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清楚确定评价内容,运用多样化评价手段,精心组织评价活动,及时反馈和使用评定结果。  相似文献   

19.
Reform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ms one of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 process on teacher thinking and classroom practice in the multi-donor supported District Primary Education Project in Karnataka, India. Using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 a variety of aspects dealing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examin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to which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y analyses the impact of four cultural constructs, which fram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ndia: holism as a shared worldview that encourages openness to regulatio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s a regulative social framework; knowledge as discovered and attested collectively; and the 'sense of duty' that defines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s that while there are observable 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use of instructional aids and activities during instructi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namely rote and repetition has not changed. Both teachers' openness and resistance to reform are portrayed as embedded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流导向内蕴于“内圣外王之道” ,是崇圣从王的政治心理导向、为政以德的政治行为导向、重义轻利的政治价值导向和大一统政治模式导向的内在统一。它是适应中国古代小农自然经济环境、君主专制政治实践和宗法族制的社会体脉而形成和发展的 ;既无法与现代中国社会相适应 ,又无法自我超越固有的局限性 ,必然要经历整体上的现代性变革。但其中的关于天人和谐 ,为政者应勤于修身、尚仁、崇义、重节以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主张 ,则是应该和可以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