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建设节约型校园要求,将"创建绿色大学,打造节约型校园"的理念贯穿在学校建设过程中,通过管理节能、科技节能、行为节能和文化培育,多举措扎实推进节约型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先后获得"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省高校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府优秀节能成果"、"省住建厅示范工程"等荣誉,促进了学校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高校作为能耗大户,是国家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对象。2008年以来,在教育部和住建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全国高校"节约型校园能耗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南京工程学院"建筑能耗监管平台"从2012年6月筹划,于2013年开工建设。该项目得到江苏省住建厅和江苏省财政厅约290万元的资金支持。目前一期工程即将结束投入试运行,预计该平台的建设运行将为我校创建"节约型高校"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国家相关部委联合组织全国12所高校进行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同年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建设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及管理的技术导则、统计、审计、公示及评价方法。至此,以校园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校园管理节能为重心、以节能效益为动力、以校园节电、节水为抓手的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真正拉开序幕,为校园能耗的监控、量化管理、节能潜力挖掘奠定了基础。为贯彻落实住建部、教育部关于"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工作的要求,2013年,在住建部和财政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占有和消耗的社会资源在不断增加.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高校节能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文件,倡导高校开展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校园.各高等院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在水、电、气、煤、油等各个基础能源项目上开展了节能减排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节能措施,引进或研发了一系列节能器具,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国内大部分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导致节能改造缺少经费,再加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及专业的节能管理人员和经验缺乏等原因,以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有待加强.为打破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瓶颈,使节能减排工作更加卓有成效,高校应积极引进节能的市场运营模式——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进而促进高校的节能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我校北校区行政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及各个学院的用水、用电、空调等系统及开展校区节约能源的情况看,学校各个单位普遍重视节能工作。特别是教育部关于"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开展和建设节约型校区工作以来,多  相似文献   

6.
资讯     
《中国教师》2013,(14):4-4
教育部与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手建设"节约型"校园本刊讯(马潇潇)作为2013年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教育部和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日前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主题为"节约粮食,反食品浪费"的建设"节约型"校园宣传活动,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高翔表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将组织创建200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2013年,教育部申报的13所高校全部列入第一批创建名单,这13所高校要加快实施节能、节水改造,努力建成管理科学、用  相似文献   

7.
全国各高校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的会议和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号召,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校园行动。各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  相似文献   

8.
由于许多高校老校区建筑陈旧,节能工作开展难度大,节能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节能管理制度不成熟,节能技术落后,节能资金少,节能效果不佳,因此全面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使之成为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指标作出积极的贡献是当前高校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高校在能耗方面节约潜力巨大,控制和降低车辆运行成本是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方面。我校以机动车辆百公里耗油测算工作为切入点,对加快车辆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全新尝试,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结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校园是高校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培养人才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主阵地和示范带动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学校本身的能源资源节约,降低办学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促使广大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掌握节能环保技能,必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当前高校节能减排的现状 1、对节能减排的宣传不够,没有形成节约风气,节约氛围不好,师生节约意识普遍偏低. 2、学校没有节约减排的整体长远规划,经常出现决策性失误,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 3、学校节约用能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各项工作运行费用和校园各类工程建设成本高.  相似文献   

11.
为积极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学校","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工作部署,高校后勤作为学校各项资源的管理和服务保障部门,建  相似文献   

12.
为推动省内高校节能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同时为研究制定有利于加快建设浙江省节约型校园的政策措施,鼓励省内高校在节能领域取得新成绩,并为高校节能工作战线的同志开拓视野、拓宽思路,浙江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节能管理专业委员会组团到上海、贵州、西安、江苏、福建等省市节能工作先进高校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考察。  相似文献   

13.
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节约型校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形式的多样化,都使得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的后勤工作因其涉及校园固定资产、水电气供应、绿化保洁、餐饮管理等方面,也成为复杂的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实行开源节流,推行节能减排,在高校后勤工作中深化节约意识,对于创建节约型高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精神,社会各行各业都将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当前,能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崛起之时能源问题更显突出。为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资源节约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思维最活跃的群体和嗅觉最灵敏的高校,应该作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实现和节能工作的开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高校工作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创建节约型校园是学校后勤管理中的重要课题,节约型校园不仅仅在后勤常规管理中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与利用现代化教育装备,以校园一卡通为主线,建立以节能减排为主的现代化教育装备综合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创建节约型生态校园提供了硬件环境,同时学校德育管理也通过此平台在全校范围  相似文献   

17.
一、优化组织结构对组织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的分类是高校为提高效率所必须采取的专业化路径。优化节能管理的组织结构,是持续地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面协调和贯彻落实的组织保障。本文将从高校内外两部分探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组织结构设计以及职责划分。  相似文献   

18.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于施行,更在于顶层和整体设计。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批示精神、中央八项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及省、市的有关要求,为做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对建设节约型校园进行了总体设计,或许对其他单位有所启示。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强化节约意识,牢  相似文献   

19.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校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大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节约型大学建设坚持育人为本、科技为先、管理为纲,在多年的建设中内容不断丰富、内涵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实践表明: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不仅能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而且能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对实施优势转化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节能科技研发和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育人为本,构筑人才技术高地。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与"绿色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我校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托高校教育功能和科研优势,把培养秉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存在着意识不强、“形象工程”、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高校应建立节能减排的领导体制和有效运行机制,加强节能宣传,树立节能意识,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大旧有设施改造力度.准确界定发展定位,同时还应正确处理政府投入、学校投入、社会投入和学校后勤部门投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