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徽因作为我国著名的女诗人,一生留下许多经典,在她的诗作中生命主题的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生命的流逝和终结,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在诗人林徽因眼中却有不同的意境。她对于生命的体会、对于死亡的思考几乎涵盖了其整个人生,并且这种思考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现实生活的残酷而日益深沉的。她对生命体会是从最初即使面对死亡还怀抱希望,到中期倍受死亡绝望和生命信念矛盾的煎熬,再到最后面对死亡、看透生命、终究豁达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鲜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从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共同出发,探讨这一问题,从而揭示一个立体的、圆形的、文化的林徽因。  相似文献   

2.
一代才女林徽因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很多,但她"填诚"的创作理念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出了这种真诚地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态度,这是林徽因的写作内核,也是其作品至今仍有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超验主义的理论来源,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超验理论的理论实质。超验主义理论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影响主要是从三方面论述的:超验主义肯定人的神性,超验主义强调直觉,超验主义崇尚自然。质疑宗教和吟咏自然及丰富的意象都是狄金森诗歌的鲜明主题和特色,从这些诗歌中可见超验主义理论对诗人创作的影响。运用文本细读法,通过细读其宗教、意象、自然等诗歌来分析超验主义理论对狄金森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凌叔华和林徽因均为"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小说中的"灵秀自然"和"梦"的意象,"话语蕴藉"与"独抒性灵"的语言表述方式,绘画式和建筑式的空间美以及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反讽与戏剧化、意识流与蒙太奇的"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四大方面,来阐述凌叔华和林徽因小说创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现象,并用比较的视角对两位作家作一个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的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在艺术表现方式上,注重于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诗人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特色显现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人王昌龄谪居时长超过其仕途生涯的三分之二。诗人贬谪岭南、龙标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既反映了其人生经历与心态,也展现了诸多文学地理信息。基于对诗人贬谪期间诗作的分类整理,分析其诗作地理空间的文学书写,探究民俗风情、地方景观以及贬谪心态等,能够揭示地理环境与诗人创作之间双向互动关系,呈现丰富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她的诗作具有独特的个性,即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位女作家对世事的洞察和对待文学的感悟。本文力图从舒婷诗作中自我形象的转变,分析其抒情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更生在索居生活中反复玩味着人生、死亡和永生。本文分析了狄更生"死亡主题"诗歌的意义,并从她的经历和社会影响方面探究她的创作根源。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长恨歌》以其独特方式和视角描述了主人公王琦瑶的悲剧。她是一位兼具美丽与世俗、精致与优雅、自食其力与徘徊不定的女人。终其一生,她是寂寞的、惆怅的、无奈的、充满悲剧性的。本文将联系王琦瑶的爱情经历,分析其婚恋观,探讨现代人对婚恋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纵观鲁迅的文学创作,作品体裁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成就巨大。就小说作品而言,数量并不多,但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鲁迅的小说创作,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对其小说的独特写作方法的关注来分析鲁迅笔下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为了探求诗歌如何通过语言艺术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内在特性,本文以《忽必烈汗》为例分析了诗歌在意境、想象、韵律、语言和修辞五个方面的特征,总结了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彤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100-101
西方意象派诗歌发现了中国诗学、诗歌的独特内容和表现方式,并在学习中创作出一些比较成功的作品.中国的读者、研究者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诗学理论去欣赏和研究这一流派的经典作品,感悟和谐、广阔的意境空间,以寻求中西诗学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14.
从陆游英雄主义诗歌中反映的现实与当时历史真实的比较入手,可见陆游此类诗作是以夸张的、随其主观意念而不是以生活本来面目的方式反映现实的。英雄主义诗歌在他具有代替现实,并满足其功名欲望的补偿作用。陆游对其诗作的幻想性质又有着清醒的自觉,不仅因为他还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体现出清晰的现实感,从其作品中还发现陆游生前便自觉地用其诗作表白或者塑造夸大了的自身形象,以赢得后世读者的崇敬。  相似文献   

15.
元明易代之际遗民诗人王逢的诗作,体现了感时伤世的乱世情怀、以诗小序代替碑传之文叙事的独特创作体例和他坚持江西诗派忌俗欲清、忌熟欲生、忌肉欲骨的风格。另外,特别标举了刘基、宋濂两位与王逢约略同时、同辈,而立场、遭际迥别的人物作为参照,通过比较来凸显王逢其人、其作的个性特点,从不同侧面论证王逢诗歌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流传于世的诗作有2800余首,历代学者对此的研究可谓至详至尽,而对涉及音乐方面的苏诗探讨则略显不足,其实苏轼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以抚琴弹筝、鸣钟动磐、吹箫放歌等为题材的音乐诗。本文将以文学的视角对苏轼音乐诗歌进行研究,探讨其音乐诗的题材内容与特色,从这一新的角度展现苏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在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来,当代女诗人李潮蕴在东北诗坛非常活跃,诗人以其旺盛的创作力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她的诗歌唯美深奥又蕴含丰富的生活底蕴,作为女性诗人她在诗歌视域和意象选择上都做到了性别的突破,从而使诗歌作品产生了一定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作为知识分子,她的创作又能沉于民间,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忧患意识.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有"小我"的呢喃,还有深邃的哲学追问,其诗作以一种回归诗本身、诗本真的文化立场和人本立场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辨与感性体认,为中国当代新诗写作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多和田叶子是少数能用德语和日语进行创作的双语作家.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留德经历,以女性作家细腻、敏感的视角表达了人在异文化、异语言下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小说《失去脚后跟》和德语散文《从母语到语言母亲》的分析,探究多和田叶子对异文化、异语言世界的独特体验,了解多和田叶子在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进行创作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