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金纳米粒子的功能、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加载药物、输送药物、释放药物、靶向病变部位或癌细胞等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制约金纳米粒子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1)如何实现重现性、规模化、批量生产金纳米颗粒;2)其潜在的细胞毒性.目前,面临的难题是找到新的化学和物理方法使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能有效、安全、稳定地应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上.最后,预测了未来研究焦点,即实现金纳米粒子的临床应用性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金纳米材料和生物系统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一般情况下,纳米粒子在环形聚合物熔体中处于聚集状态。本文通过增加链刚性或施加稳定的剪切场来诱导纳米粒子在环形聚合物熔体中的聚集-分散转变,使环形聚合物中的纳米粒子达到最优的分散状态。创新点:同时改变链刚性和剪切场强度,诱导纳米粒子在分散的同时进行有序排列。方法: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纳米粒子在环形聚合物熔体中的分散和空间分布。结论:1.在较弱的高分子/纳米粒子(polymer-NP)相互作用力下,增加环链的刚性或施加剪切场,可以诱导纳米粒子(NPs)从聚集态向分散态过渡。2.增加链的刚性可以提高NPs在环形聚合物熔体中的分散度;NPs被半刚性(或棒状)环形聚合物链包裹,有效地避免了NPs间的聚集,促使其分散。3.随着剪切场强度的增加,聚集的NPs也会因polymer-NP相互作用、NP-NP相互作用以及剪切场之间的竞争而趋于分散;由于polymer-NP相互作用强,所以NPs的空间分布具有良好的有序性和分散性。4.同时考虑剪切场和链刚性,可有效提高NPs在环形聚合物熔体中的分散度和空间分布,而链刚性的增加干扰了NPs的有序结构。  相似文献   

3.
采用温和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氧化石墨烯高分子GO-P(NIPAM-co-AA)复合微球.分别利用FESEM,TG,UV,Raman spectrum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呈球形结构,形貌规则,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约为35μm.该材料将氧化石墨烯结合到高分子共聚物上,不仅解决了粒子聚合的问题,而且奠定了多功能材料在物质吸附、生物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基础.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对亚甲基蓝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随着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增加,微球吸附性能逐渐增强,在治理污染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高分子微球聚苯乙烯(PST)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组装体,采用自组装方法在PST和PMMA微球表面自组装制备纳米α-Fe2O3电池负极材料,组装温度为PST(T=70℃)和PMMA(T=60℃)聚合温度.结果显示,采用PST作为组装体获得的α-Fe2O3纳米粒子颗粒更细,约70nm,粒径更均匀,分散性更好;而PMMA组装体获得的纳米粒径约80nm,分散性相对较差,主要原因是PMMA微球质地较软,易发生变形,而使α-Fe2O3纳米粒子吸附在PMMA表面不均匀,在热处理过程中受热不均导致α-Fe2O3纳米粒子尺寸不均,且有团聚趋势.XRD显示,两种组装体获得的均为纯相α-Fe2O3结构.电化学性能显示,采用PST作为组装体制备的纳米α-Fe2O3作为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PMMA组装体.  相似文献   

5.
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颗粒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磁性纳米Fe3O4粒子的共沉淀法、水热法、微乳液法、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等,并讨论了磁性纳米Fe3O4粒子在磁性液体、生物医学、微波吸附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纳米Fe3O4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13,(7):47-51
[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纳米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离子束改性研究 完成人:蒋昌忠、廖蕾、任峰、肖湘衡、李金钗 完成单位:武汉大学 本项目研究为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利用离子束技术提升其性能提供了新思路,为开发新型纳米光电材料和器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取得的有特色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 1.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离子束技术获得了结构和等离激元光学性能可控的多层结构金属纳米颗粒,揭示了离子束与金属纳米结构相互作用新特点以及离子束纳米结构调控新机理.在纳米尺度下,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导致的级联碰撞效应和缺陷自扩散效应是多层结构纳米颗粒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纳米材料是指晶粒尺寸在 0 .1 nm到1 0 0 nm之间 ,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区域内的粒子 ,也称超微粒。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由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引起的奇异力学、电学、磁学、热学和光学、化学活性等特性 ,在科学技术各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 ,并对这些特性加以利用的综合性技术 ,其最终是直接以原子分子在纳米尺度及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 ,并使之微型化 ,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纳米材料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材料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模仿天然组织器官的类器官多细胞微球在药物筛选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前景。然而,多细胞微球技术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低加工效率或规模限制等。本研究介绍了一种通过纳米纤维素基质快速驱动形成多细胞球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快速促进多个细胞组装形成尺寸可控的多细胞微球(48小时),形成具有类似组织的生理微观结构和特征。所形成的微球的效率、尺寸和构象取决于纳米纤维素的浓度、组装细胞的数量和细胞类型的异质性。该方法可以稳定促进肿瘤类器官和肝细胞球状体的高效形成。  相似文献   

9.
组织工程支架的关键作用是引导细胞粘附、扩散、分裂,促进组织修复的一个过程.三维纳米纤维支架能够提供三维空间结构,调节细胞行为,具有传递生物分子的潜能.因此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广泛地应用前景.因此如何构建三维纳米纤维支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现阶段三维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静电纺丝法、热致相分离法、自组装法、生物技术法等,并指出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具有复杂外形及其相连通的孔的支架是今后支架研究的方向.只有达到临床所需要求,组织工程支架才有望应用于组织和器官损伤的病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线性高分子聚合物葡聚糖对大分子物质的筛分作用,通过改变大分子蛋白的电泳淌度,扩大迁移时间窗口,将无胶筛分毛细管电泳成功地运用于相互作用分析中,测定了伊贝沙坦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建立了测定具有相似淌度的药物与蛋白之间结合常数的模型,进一步发展了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合金研究室由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吴驰飞博士于2003年9月一手创立。在短短五年内,研究室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先进的学术思想、领先的技术、良好的科研设施的充满生机的创新团队。研究室以国际先进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沿为导向,以环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为主线,塑料再生材料的应用开发、围绕减振降噪的阻尼材料的设计与合成、金属配位交联的新型橡胶材料的研制、炭黑表面改性及新型碳材料的研究、高性能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等方向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单介绍了光场角动量的基本概念.概括了具有轨道角动量的特殊光束-高斯拉盖尔光束的特点及产生方式,在其产生过程中总结出带角动量的光束和物质相互作用时角动量发生转移.给出了不具有螺旋相位结构却有轨道角动量的椭圆光束.这些带有角动量的光束与微米粒子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微小的力可以起到对微米粒子的囚禁和旋转作用,这就为生物细胞的光学导引、囚禁与操控领域提供了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的课题是节能与新能源、新技术的探索。新技术可以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本文主要介绍纳米粒子变透明为投影屏幕技术,研究纳米粒子、纳米粒子中的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钴蓝颜料及粒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态光散射 (DLS)法 ,研究了纳米钴蓝颜料微乳液制备过程中 ,增溶水量对微乳液滴的影响 ,并讨论了微乳液滴对最终制得的粒子粒径的影响 .结果表明 ,调节增溶水量可控制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 .对制得的纳米钴蓝颜料进行了XRD和TEM表征 ,并通过颜色测定与分析 ,探讨了纳米粒子的量子尺寸效应 .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属于同种性质的力,《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上载文对此提出了疑问,并建议“在力学教科书中不要笼统地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属于同一种类型或同一性质的力’,因为这种提法,既没有普遍性又缺乏理论根据”,笔者对此有异议.对于力的分类,按其基本性质,照近代物理的观点,将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4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这4种相互作用均由不同的粒子(场量子)作为传递的媒介进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了GAS技术在PCS纳米微粒制备上的应用.着重研究了不同溶剂体系与超临界CO2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超临界CO2气体抗溶剂结晶过程的影响,对平衡时间及初始浓度对所得纳米粒子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获得了粒径20~60 am,分散度小于0.5的PCS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7.
在水溶液中将胶原大分子吸附于氧化铝纳米粒子表面,通过自由基引发的接枝共聚反应在胶原大分子上接枝聚丙烯酸丁酯支链制备了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氧化铝核壳型复合纳米粒子.确定了胶原大分子在氧化铝粒子表面的最佳吸附量以及探讨了接枝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复合粒子的壳层厚度及红外发射率(8~14μm)的影响.结果显示,接枝反应时间在12—20h时,复合纳米粒子的壳层为厚度小于15nm的胶原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层;聚丙烯酸丁酯支链的接枝率为3.7%左右时,复合纳米粒子在丙酮、氯仿等有机溶剂中分散良好;胶原吸附量为3.01g/100gA l2O3时,胶原氧化铝复合物的红外发射率下降程度最大,相应的复合纳米粒子的红外发射率最低可至0.527.胶原大分子与氧化铝纳米粒子的界面相互作用导致了复合纳米粒子红外发射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信号转导在细胞周期、胚胎发育过程及疾病发生机制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简要综述.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间实现通讯的关键过程,通过信号分子携带胞内外信息,然后在细胞内传递,进而对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分化、遗传、变异、凋亡、迁移及癌变等生命活动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调控.信号转导过程的异常将导致细胞问或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动态平街失调,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其调控的具体机制和完整途径有待于借助物理学、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来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成功地通过湿浸渍法、借助毛细管作用将CeO2纳米粒子引进到碳纳米管管内.研究发现,所制备的10CeO2-in-CNTs材料由于氧化铈和碳纳米管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导致了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变化和氧化铈晶格畸变,促进碳纳米管碳原子和氧化铈反应性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该材料的催化脱氢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氯化铜(CuCl2.2H2O)和尿素为原料,用水热法合成CuO微纳米结构材料,并对制备的微纳米CuO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IR)分析,对产物进行表征及分析,并探讨了纳米结构CuO的生长机制.结果表明:通过简单改变反应溶剂,成功实现了CuO微纳米形貌的调控.当反应溶剂为水体系时,产物尺寸为40 nm且比较均匀,得到的产物为单斜晶相的纳米CuO,具有工业化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