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被评论界称为是一位离群索居的作者,很少在媒体上露面或接受采访,排斥参加公众活动,拒谈自己的作品,因此被称为塞林格以来美国文学界最著名的隐者。本文拟从他与报纸杂志、电视和电影的关系以及他后期创作题材、文风的改变来说明大众媒体对他作品的畅销和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麦卡锡本人也并非如评论所说的那样拒绝大众媒体和不在意大众读者群对其小说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边境三部曲"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由南方哥特风格转入西部牛仔特色的成熟之作,描述了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西部的失落与毁灭,表达出怀旧情怀.这部作品中,科马克·麦卡锡通过叙事艺术和象征意象及对死亡场景的阐释来对怀旧文化加以佐证,赞颂美国西部的传统与开拓精神.同时,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边境三部曲》借助美国西部来观照整个美国社会的现实,承载了怀旧文化,具有显著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国新书目》2012,(11):16-17
生于1912年的麦卡锡六岁就成了孤儿,她的几位亲戚将她抚养长大。当她长到22岁时,这个孤儿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稚嫩脸庞上却凸显一双犀利、尖刻的眼睛。那目光中透露着一个能够写出一手引人瞩目的评论文章的特殊气质,正是这两方面才使得麦卡锡的微笑像蒙娜丽莎一样在文学圈非常出名。麦卡锡就读的瓦萨女子学院,有一份官方的文学杂志《瓦萨评论》,因为过于保守,遭到麦卡锡和几个先锋学生的一致抵制。她们自费创办了另一本刊物,取名《通灵者》(也译作《反精神》)。由于杂志的内容及文风过于尖锐,不久便被学校勒令停刊,但它无疑在校园内掀起了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4.
五十年代,我在巴黎第一次参加电子记录的记者招待会,或者说,它起码看来是这么回事。阿尔特·布克瓦尔德带了一个新奇的腕表,手腕上的传声筒有一条电线穿过衣袖,连接放在大衣内口袋的录音机。他告诉我们不必担心,他会把记者会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于是,他坐在第一排,手臂老是半抬着。记者会是麦卡锡的谋士罗伊·科思与戴维·沙因在西欧进行那次丢脸的旅行时举行的。和我们一起采访的还有政治历史学家西奥多·怀特,他坐在那里默不作声,微笑着,象个弥勒佛,无法掩饰看着科恩与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50年代,美国急剧膨胀的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商品供过于求,竞争异常激烈;同时,广大居民的购买力大幅度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花色、款式等要求更加挑剔。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麦卡锡(Jerome Mocarthy)于1960年出版了《基础市场学》,提出了市场营销“四P组合理论”。理论包括产品策略(Product)、价格策略(Price)、促销策略(Promotion)和分销渠道策略(Place)。产品策略在四P  相似文献   

6.
1921年6月2日,时值电报问世25周年庆诞。美国《纽约时报》对这一历史性的发明,刊发了一篇短小精悍的社论,其中传递给全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息是:现今人们每年获取的信息量是25年前的50倍。对这一重要信息,当时在美国至少有16人作出了积极反应。即就是,着意创办一份文摘性期刊,让人们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尽快获取自己急需的东西。这16位具有先见之明的人中,既有作家、律师和不动产推销员,又有原本就在新闻机构从业的编辑、记者。也有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甚至还有一位名叫叶瑟·麦卡锡的国会议员。他们都以敏锐的视角认为创办文摘刊…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一向比较注意。虽然经过麦卡锡时代的挫折,但从六十年代起又逐渐兴盛起来。自一九七二年“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史学界研究中国的热情也开始高涨。尤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研究中国之风更盛,想到中国来搜集材料研究历史的人已形成一股热潮。美国目前研究“中国学”的人数,据估计大概不下四千人,其中研究历史的约占三分之一。不少美国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  相似文献   

8.
专家的麻烦     
吴万伟 《青年记者》2010,(17):89-90
网络使我们有能力用新方式质疑权威。 女演员珍妮·麦卡锡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儿子是我的科学。”她坚持认为疫苗是儿子成为孤独症患者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在科学文献中几乎得不到任何支持。几年前,人们或许把她看做另一个不可理喻的明星或者偏执狂的怪人而不屑一顾,但在网络“专家”的美丽新世界中,麦卡锡不仅仅如此。  相似文献   

9.
美国实业界巨子华诺密克参加一年一度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商品展览会。一次,他的运气仿佛不佳,根据抽签的结果,他的展位被分配到了一个极为偏僻的角落处。所有员工都为这个结果倒吸一  相似文献   

10.
荷马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他的美德就失去了一半。"对此,阿诺德补充说,"当他想摆脱这种奴隶状态时,他又失去了另一半。"什么是美国梦?这个词最初是由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在他1931年的著作《美国史诗》中提出来的。"每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实现他的美国梦。""美国梦不仅仅是物质丰裕的梦想,"他继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政治记者西奥多·怀特(白修德)因患心脏病5月15日在纽约去世,终年七十一岁,结束了四十七年的记者生涯。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记者之一。西奥多·怀特也为中国读者熟悉,1939到1945年间他曾是《时代》杂志驻华记者。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外面的雷声》,报道了日本侵华战争,成为1946年的世界畅销书。怀特在美国及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声誉。近三十年来,他报道了历届美国总统大选,并写了五本关于竞选运动的书。这些报道影响着美国人的政治观点,政治家们都把他的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美国各报的政治记者也纷纷学习并采用他的新闻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12.
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新闻史上,埃德加·斯诺曾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这位以极大的勇气和明智,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为促进人类正义事业而毕生奋斗的新闻记者,生前本应得到二十世纪新闻王国的桂冠,但在美国新闻界却被淹没不闻。1972年2月,在胰腺癌的折磨下,这位不屈的新闻斗士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当这位新闻巨星忽然殒落之时,人们才意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生前的最后一桩功绩是促进了中美建交。中共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另外两位杰出人物周恩来、宋庆龄为他发出悲痛与崇敬交加的唁电。他病重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写给他一封信,对他“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这样,两个世界都对他表示了  相似文献   

13.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南方意识。他的文学想象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同时,他所描绘的怪诞的人物和现象展示了南方历史进程中的痛苦心灵和悲剧人生,浓重的悲剧意识是贯穿福克纳文学作品的一条主线。他的作品成了美国南方的百科全书,永远纪录下了南方在这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面貌。他笔下的美国南方历史是人类经历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孙中山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途程中,美国曾是他关注的要点之一,他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地方是与美国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给了他很多启发,他的思想的启蒙、发展与转变都是与美国分不开的,也就是他的革命活动与美国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这一段的中国现代化历程是与美国分不开的。孙中山对美国的政治、社会究竟有着怎样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他的价值观起着怎样的指示、借鉴和修正作用?又该怎样评价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的亨利·鲁斯,一九六七年去世了.在他生前,已有一本题名为《伟大的一对》描述他的身世的小说问世.前年又有人写了他的传记,题目很俏皮:《鲁斯的时代、生活、幸福》——《时代》、《生活》、《幸福》正是他亲手创办的,在美国发行量很大的三大杂志.出生于中国,发迹于《时代》在甲午战争后,美国曾派了很多耶稣教牧师来中国传教;这些牧师中有鲁斯的父母.一八九八年鲁斯也就在他父母的传教地区——我国山东潍县呱呱落地了.鲁斯幼年在中国受教育,因而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直到十岁左右他才回到美国读  相似文献   

16.
上个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在太平洋两岸的美国和日本,有两个年轻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努力着。日本人每月雷打不动地坚持把工资和奖金的三分之一存入银行,他这样做,尽管许多时候会让自己手头拮据,但他仍咬牙照存不误。相比之下,那个美国人的情况就更糟糕了。他整天躲在狭小的地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美国人,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时期,热情地为中国人民服务。他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35年。然而,在此期间,他两次蒙冤入狱,在铁窗中苦苦煎熬了16年多,只享受了19年的自由。获释回到美国之后,由于他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而且深刻了解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致力于发展中美贸易。在耄耋之年,仍然不辞辛苦,万里之遥.飞来飞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尽心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漫画家查尔斯·舒尔兹(CHARLES SCHULZ)于2000年2月12日去世。这成为一条全球性的新闻,几乎所有的主要报纸都发了消息,包括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在内,都不惜用大量版面集中报道评介。可以说,舒尔兹备享哀荣,一方面因为他在漫画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为世界报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过难以估价的贡献。通过舒尔兹,可以了解辛迪加稿件与专栏作家与美国报纸相互依  相似文献   

19.
宋建浩 《新闻实践》2006,(2):F0003-F0003
2005 MSNBC(美国微软全国广播公司)读者心中的年度最佳照片已于日前出炉,其中那幅《光头的团结》令笔者感动和回味了很久。《光头的团结》这幅照片反映的内容是:在美国偌纳克教会学校就读的18岁的ANDREW GILLESPIE患了骨癌,5月3日,得知自己将在化疗中掉光所有的头发,于是他在治疗之前理了个光头。回到学校后,他发现同学们为陪他, 也都理成了光头。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篮球峰会上大放异彩之后,王哲林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人们在热议他数千万的身价以及他能否成为下一个姚明刚回国,王哲林就接到了父母的"警告"。"我们第一时间提醒他,国内媒体都在说你,你要做好自己,在国家队集训练好基本功,不要关心外面说什么,不要被媒体干扰。"王哲林的父亲王昌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隔一段时间就会提醒他一下。我们讲什么他都能听进去,不叛逆。"4月上旬,王哲林受邀赴美参加篮球峰会,这是集合了美国及全世界优秀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