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齐华 《江苏教育》2006,(1B):31-34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洲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前,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建构数学历史观、文化观、思想观。  相似文献   

3.
数学本身充满了魅力,可由于我们赋予了数学教育太强的功利性.以至于一些学生对数学是畏学甚至厌学。所以,还数学教育以本来面目。让学生充分地享受数学并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应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方式从根本上讲改观不大。数学课堂中大量时间花在习题的讲解上,对于数学发现过程以及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揭示不够。在学生眼里,数学就是解题,解各种各样的难题、怪题。数学丧失了充满美感的本来面目,而没能品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进一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究其原因,我们忽略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的教育,忽视了给数学教学创设合理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情境。研究表明,数学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和应用,而且是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数学文化作为载体,以项目式学习为方法,基于STEAM教育理念对教材的“匀速圆周运动”内容进行重构,开发出“水车中的数学文化”项目案例.并以数学史为线开展教学,通过“认识与制作水车”的任务实践,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数学与多学科融合,发挥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为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践行STEAM教育理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学教学中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是现代数学和数学教育达成的共识.今天我们从事数学教育,应该树立"数学文化观",加强数学教学中的文化建设,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将其文化价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转变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和谐而理性的人.  相似文献   

7.
数学与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教育的时代追求.数学文化体现数学价值,与现在倡导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理念,步伐是一致的.要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底蕴下,体验有价值的数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的、有价值的、有文化内涵的数学课堂.这样的数学课堂简单来说,就要充盈“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8.
董晔 《山东教育》2021,(10):44-45
数学文化学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数学学科的丰富价值和深厚内涵。自2004年起,随着数学欣赏课的开辟,我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拉开了序幕。16年来,我们在促进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科文化教育的融合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特别是近三年,我们以“以文化课程建设,促学科素养提升”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将数学必修课作为数学文化积淀的主阵地,将数学选修课作为数学文化提升的补充和延伸:“停课不停学”期间,我们融合学科知识和学科文化,研发了“一听二做”的居家自主学习模式,为我校基于互联网的素质教育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径。同时,我们研究“数学文化”课程评价体系、打造具有“数学文化气质”的团队、进行“阅读工程”建设,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开元特色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刊主办的首届数学文化节迄今已进行了两轮活动:第一轮“基础知识闯关”(2005年12月4日)第第二轮“能力素质挑战”(2005年12月18日),形式上均以书面问题解答为主,遵循数学文化节活动的宗旨进行命题:传播优秀数学文化,弘扬理性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展现数学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第一轮、第二轮活动书面问题均由数学文化的五个方面构成:“数学之史”、“数学之美”、“数学之思”、“数学之用”、“数学之语”倡导。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而且要向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与传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数学史”、挖掘“数学美”、渗透“数学思想”,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触模数学文化之深远、体验数学文化之魅力,感受数学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11.
论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中学生的文化认知具有同喻性和不均衡性特点。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形态是:数学学习的“文化”特征表现为群体的活动性,文化学习的“数学”课程表现为系统的开放性,数学文化的“学习”过程表现为知识的默会性。  相似文献   

12.
在文[1]中,我们曾经指出,数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和“文化继承”的过程.因此,思维与文化是数学活动的双翼,也是数学教育的双翼!在文[2]中,我们进一步指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观念则是文化系统的核心.因而,问题与观念分别是思维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对数学观念与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兰裕辉 《考试周刊》2007,(10):75-76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普通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数学教育实现从“工具数学”向“文化数学”的转变。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具有坚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文化底蕴和高度的教育使命感。要自觉形成“文化数学”的教学理念,并切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文化数学”可以使数学变得更容易一点。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必须走向课堂”已成共识,让数学文化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学生的心灵,是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那么如何构建数学文化课堂呢?笔者在构建数学文化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诗歌语言组织数学教学,让数学课堂富有诗意、充满美感,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在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感悟数学文化,逐渐领悟数学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屈海清 《教师》2008,(1):47-48
数学来源于生活,人们之所以学习数学,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需要。而教材呈现的是经院式的数学,表现形式枯燥、抽象,没有生活的原型、原味。要使数学教学富有意义和吸引力,我们必须还数学以本来面目,将经院式的数学进行开发,转化为生活化的数学,将前人已经完成了的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还原”,展现这些数学发现、逻辑推理的深层内涵和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其知识本身,还存在于它的历史之中.打开数学发展史,见到的分明是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增加了数学史的内容,力求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过程.数学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多角度的创造条件,适时融入数学史,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数学教育理论、现代课程论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教材、教室、教师这三个维度探讨了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实践过程:对数学文本采取以数学应用为链、以教学语言为渠等方式,通过教师的"传",扩大学生的文化感知面;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等方面,通过学生"做"数学,创设一个具有文化特色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动态的"场";总结并反思了文化视野下教师应具有的数学教学观.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可以看作是由知识性成分和观念性成分构成的.诗性教育下的数学课堂,应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以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椭圆》起始课教学的三种不同的引入方式为例:其一,“重构”数学史,让学生了解数学、走近文化;其二,锤炼思维,让学生读懂数学、感悟文化;其三,动手实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理解文化.  相似文献   

19.
“我要从人类原始的数学文化中发掘材料,用我的雕塑把这些数学信息送向遥远的未来.” ——海拉曼·费古生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强调“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还把“数学文化”设计成一种具有特殊教育目标的“课程模块”,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文化”的传播、交流、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文化特性的了解和数学本质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文化已初步渗入到课程标准、教科书,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信息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素养是数学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有助于对数学素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数学素养、文化素养的研究较多;对数学文化素养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对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师数学教育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