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对消费社会的逻辑、对消费社会中大众作为媒介景观的被动观看者地位的认知,所展开的对消费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使作为消费文化产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备受质疑。然而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又的确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样态。在消费文化语境日益扩展的今天,回溯2003年中国文艺学界的那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并以当下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证明,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敞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现代中国社会物质产品大为丰富,整个社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买方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变价年均增长率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中国将要进入消费社会.本文阐明我国将要进入消费社会之时,消费社会下的文化和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和谐消费文化引领消费社会下文化的健康发展,即社会文化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带动社会文化传播的良好运行,促进社会文化消费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社会文化风气的良性运转.并且,提出在建立和谐消费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消费力以及建立健全消费价值评价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三方面构建和谐消费文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林旦玲 《成人教育》2014,34(10):72-74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表现出健康态势,对未来充满自信、对挫折积极应对、对学习工作务实进取、对自身认识准确。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在改变、利益格局在调整和文化思想在演变,这种背景下,相当部分大学生出现对现状不满的浮躁、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愤慨、对自身适应社会发现与其脱节的迷茫,这让他们压力增加,进而出现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等消极悲观行为,影响了这部分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历程。通过制定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范式,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建立监控体系、利用云技术处理大数据资源,加强通识教育和人文环境建设,提升学生人文关怀程度,及时去纠正和引导高校学生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消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在以生产为主导的产业社会中,大学的使命是培养生产者;那么在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社会中,大学的使命则是培养消费者.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生产的一个后继环节,却象征着地位,意味着一种新的道德.作为对产业社会的一种超越,消费社会在迎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精神上的贫乏.在盲目"拜物"逻辑所主导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下,目前关于大学的话语方式逐渐商业化,大学所付出的主要代价就是普遍的不安全感,并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文化美学视野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推广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及价值观念.人们似乎沉醉于审美的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所谓的"审美"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它并未使人感到幸福,相反是使人感到空虚.所以,需要借助一种新的美学方法来对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审美化"进行批判.作者认为文化美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它除了研究艺术以外,主要研究一切审美文化现象,并且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克服审美异化和审美泛化,引导人类向自由、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具有影像的无深度的仿真符号的特征以及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功能、它促使新型文化媒介人诞生,所以消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化史上,消费文化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九 《培训与研究》2009,26(6):46-48
消费文化具有影像的无深度的仿真符号的特征以及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功能、它促使新型文化媒介人诞生,所以消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化史上,消费文化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消费社会视野中的成人教育的文献并不太多。现阶段,国外的研究挣脱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范畴,表现为理论视野的开阔性、研究的深度性,以及强烈的实践性与人文关怀性。我国的研究应突破传统的成人教育范畴,扩大成人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拓宽研究的理论视野,以及凸显研究的现实性与关怀性。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思想是和谐社会加强人文关怀的一个理论依据,现代国人的精神境况是加强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现实依据,注重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本身的内在诉求。当前加强人文关怀自觉需要特别注意四种关怀的自觉:文化关怀、终极关怀、生态环境关怀、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们的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现行消费领域存在着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实行可持续消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实现可持续消费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消费社会的时代。在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活动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从福柯的规训视角来分析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活动,探究女性身体消费新特点出现的原因,能够揭示当代女性身体消费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了解男性在这种权力关系下支配女性所采取的权力技术与规训手段,探索女性在当前消费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意识形态的询唤下,人的日常存在成了物化美学的无根能指。借助审美活动产生的反打式体验让主体遭遇现实存在的真实境态,从而触生其自我更生的持久心理动力,使主体渐臻整体性存在之境。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人生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观教育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意义,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为不同群体提供共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我们必须加强义利并重、利益兼顾的人生观教育,诚信友爱的人生观教育,积极进取、心理和谐的人生观教育,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平衡的人生观教育。在新时期人生观教育有新的特点,人生观教育注意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不仅提供人生的范式,更提供发展人生的武器;人生观教育回归生活,不仅注重伦理道德教育,更注重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教育;人生观教育尊重价值多元化,不仅注重灌输,更应注重引导。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其基本模式是“文明、健康、节约、合作、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价值创造与新型文明的培植过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教育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性审视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实现教育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是20世纪西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为指导,以其实践观和异化理论为基础,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批判,这体现了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联,也启示人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左翼社会思潮,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绿色运动,是一种以建立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为基础,以满足新型社会需要为目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该理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亍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