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港各大学今年扩大在中国内地招生的动作不仅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奶酪”,更使人质疑内地大学的教育体制和竞争力。有学者日前发表文章说,香港在硬件、师资以及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教育优势,以及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内地最优秀的学生赴港就读,今后内地的一流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二流说”让北大、清华以及中国教育体制再度受到舆论的责难。人民日报社主管的《江南时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说,作为百年名校的北大、清华,它们的声誉已遭多方质疑。文章指出,中国大学的弊端主要包括:学官不分,资…  相似文献   

2.
2005年高考北京理科“状元”陈秀野拒绝清华大学,远赴香港科技大学学习,引发“北大、清华顶尖生源流失”的讨论。2006年高考结束后,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高校在内地的火爆招生阵势和“掐尖”做法以及“鲇鱼效应”,引起部分教育界权威、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旅美学者薛涌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将难以阻挡。“北大、清华沦为二流论”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都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论争无休止,然而事实是。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及生源质量均创历年新高。香港大学等八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1300人,而内地报名人数却突破三万,录取比例大约为1:23。其中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优秀考生。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给众多考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使多年来内地沿袭已久的高考招生格局为之一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7月2日,<财经时报>报道说,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  相似文献   

4.
香港的大学,突然间成了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新选择。一时间,警告内地一流大学正在降为二流的疾呼有之.对此“威胁“表示不屑的有之。但是。在争论到底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大学算是一流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究竟与内地已经司空见惯的高教体制有何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很多"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转投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并因此引发北大、清华被香港高校扫入"二流"的说法.然而另一种来自北大的论调却应引起公众警惕: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曾呼吁今后把香港高校的招生纳入统招计划--孙东东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为香港高校招生提供太多便利,但客观上造成内地名校录取考生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今年参加高考的内地学生而言,最热门的大学不再是北大、清华。而是香港的8所高校。随着今年香港本地大学正式进入内地的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系统,内地学生中再次掀起一股香港求学热。  相似文献   

7.
社会矛盾的转化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学生和家长期望的转变,从能上一个大学就行转变成要上一个好大学。什么是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大学?北大、清华是好大学,曾经的985、211是好大学,现今的“双一流”高校是好大学,毕业好就业、就业薪资高的大学是好大学。清华、北大的QS2017全球排名分别为24、39,2017年经费预算分别为233、193亿人民币,折算为36、30亿美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QS2017排名全球第28,年度预算经费26亿美元,其中政府拨款占11%约2.9亿美元,其余主要为校友及社会捐赠、科研费和学生学费。  相似文献   

8.
观点     
《教育与职业》2006,(22):108-108
人民网:今天的大学生能健康地为祖国工作多少年?;新华网:北大、清华的“二流”之虑;南方周末:大学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中国新闻网:超女式海选“国学大师”用民主替代专业判断。  相似文献   

9.
陆纯 《神州学人》2000,(12):33-33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首届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上,北大、清华、武汉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中国20所著名高校与东莞市政府签约共建东莞大学科技城协议。这标志着“东莞中国著名大学科技城”项目的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21年高校录取的调档线,部属师范院校的调档线在部分省份上涨.而在招生专业中,师范类专业又是被考生偏爱的,有的录取分数接近北大、清华的调档线.考生为何怀揣"为人师表"的初心,师范类专业为何"火出圈",就读之后要学习哪些内容、真实的就业情况是怎样的?让我们从数据到培养,再到就业,来看看师范类专业.  相似文献   

11.
大学与名次     
路新民 《开放教育研究》2010,16(4):F0003-F0003
高考结束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现了文理科状元,文科和理科状元的总人数各百分之百,这些状元都被哪儿的大学录取了呢?除了在内地招生的香港一些大学外,还有多少状元?说白了,是不足百分百的。清华与北大两家中国一流高校究竟录取了多少状元?是否还有其他高校录取了百分之百内的状元?我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2.
事件:与去年相比,今年参加香港高考面试的北京学生的高考分数,比去年更高,人数也大幅增加,其中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报名人数都达到1600人。据学校内地招生负责人介绍,香港大学一流大学取决于什么?先从学生角度看,多数人的逻辑通常是:好学生愿意去的高校必然是一流大学,反之,不愿意去的则不是一流。由此推导,内地诸多“尖子生”涌向香港,已经在“用脚投票”,北大、清华等高校当然不配“一流大学”的桂冠。其实,持有这种判断的人往往忽视了当前社会实用主义的氛围。内地家长和学生选择香港高校,恐怕很少人会去考虑他们是否是“世界一流”,而是被其丰厚的条件诱惑,诸如有高额的奖学金、与海外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多、就业选择相对较多等。一所成功的高校固然以优秀生源为傲,但成就大学的,并不在于能否招收多少“尖子生”,而在于学校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流人为何香港大学会成为“抢手货”香港大学为何毕业学生成为“抢手货”和“热销产品”,这与它们以学生为核心教育培养机制有着很大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灵活的交换生制度。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学一年去实习,实习完了以后他又申请了交换生的名额。作为交换生,可以带学分回来也可以不带学分回...  相似文献   

13.
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国最著名且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首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崛起并确立其全国大学中领头地位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而那个时期,长北大、清华的是蔡元培(1868-1940)、梅贻琦(1889-1962)。正如有的学者所论的,“北大之大,大于蔡公”,梅氏“这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整个韶光,都是为了清华”。北大与清华同处一地,两校交流频繁,早在1926年10月蔡元培就撰文称赞清华设立研究院“尤是大学教育进步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06,(8):11-11
近年来在内地行情看涨的香港高校再成热议话题。面对香港高校报名人数持续上升、高分考生青睐有加的事实,有人惊呼:香港高校魅力超北大、清华;有人忧心,香港高校“掐尖”,北大清华削弱竞争力;有  相似文献   

15.
招生冲击波揭去“皇帝”新衣几个月前,我写了《香港的大学将把北大清华扫为二流》一文。随后,北大清华就和香港诸校展开了激烈的高考状元争夺战。如今尘埃落定,刚刚进军大陆的香港诸校显然胜出一筹。虽然北大方面声称北大清华的调档分数高于香港的学校,但他们忘记了,高考分数是北大清华录取的唯一标准,对香港的大学则是参考分数。香港的大学敢拒绝大陆的状元,北大清华则以多招状元作为还击香港高校的武器。香港一个学校最多招200人,北大清华则招几千。在这种条件下,状元却几乎大家平分。其实,眼下几个状元的走向还不能说明太大问题。大陆学…  相似文献   

16.
罗海鸥 《高教探索》2006,3(1):21-24
通过分析总结北大、清华和南开等早年办学经验,提出大学由物力、人力和理念三个层面构成。大学不仅要有良好的建筑设备,还要有一流的教育理念,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这样能充分发挥物力的作用,办出特色,办成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超越“形”与“体”的层面,进入“神”与“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高招咨询会上,去年还相对冷清的香港几所大学的咨询台爆满。这些大学以巨额奖学金吸引学生,已经渐渐改变了中国大学的层级。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去年招收了170名内地学生,其中包括北京、广东和成都的三位高考状元。今年香港大学则计划招收250 到300名内地生,提供1300万元奖学金。中国顶尖的学生,正在改变非北大、清华不上的心态。我一位亲友的孩子去年低20分没有上成北大,以志在必得的决心复读一年。但今年一问,其首选学校已经成了香港的大学。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北大、清华就很难再称中国的一流大学了。其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水准,早已不是北大或清华可比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香港高校逐渐进入了大陆众多高中生的视野。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考生和家长又多了一个新的选择。“去香港读大学”成了一个时髦的话题,对此媒体惊呼“狼来了”,甚至抛出“北大清华二流论”,更是赚足了眼球。究竟应不应该去香港读大学?什么样的人适合去香港读大学?恐怕很  相似文献   

19.
香港高校大多从1998年、1999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最初的香港高校只能委托内地10所高校招生,即考生必须先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之后再经过选拔进入香港高校。而且,每所香港高校的招生名额仅限制在10到30名。  相似文献   

20.
“哪所大学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这一直是各所大学的学生们争论的一个敏感话题。北大人常常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为骄傲,认为“湖光塔影”无与伦比。作为一个北大人,我也长久地陷入这种不可自拔的“自恋”之中。清华的学子则以“水木清华”为荣,朱自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