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陶渊明的诗文在高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但说实话,一直未有真正读懂。前几年读《归去来兮辞》,略有感触,特喜欢其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而且简略为"倚窗寄傲,容膝易安"以自勉。但他的  相似文献   

2.
东晋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在南宋,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陶公的《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易安居士成为其号,字解其意换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居住,告别那种似孤雁飘零般的生活,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坷多变,又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李清照循此意而自号“易安居士”,显示了这位闺秀才女对于安宁生活的心理期待.然而高情寡合,命途多舛,求“安”不易.在她的词笔记载的生涯中,“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菩萨蛮》)的安逸欢愉、“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减字木兰花》)的温馨爱情和“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的雄奇志向皆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  相似文献   

4.
    
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人和大自然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采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  相似文献   

5.
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慑晨光之喜熹。乃瞻横宇,载欣戴奔.僮仆欢迎,稚予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筋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遇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焉焉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相似文献   

6.
(一)叶晨晖同志最初一次说:“《归去来辞》中所表现的是归隐的乐趣和欣喜。该文的序中说‘因事顺心’,是思想斗争获得胜利才写这篇辞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第八十页) 请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说“倚南窗以寄傲”。它的意思是指做官的人向南坐,我回家了,也仍然倚南窗以寄托我的傲慢,看不起他们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陶渊明这种话是“快乐”的,“欣喜”的呢,还是“痛恨”的呢?我认为这是陶渊明极痛恨的话。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教学《窗》时普遍存在的分析人物形象缺少必要深度的问题,从“人之初,性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个方面,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对《窗》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人物形象,深度开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与酒     
张帆 《少年读者》2008,(5):28-28
古人曾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篇篇有酒”虽属夸张,但大量以酒人诗,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五柳先生传》),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序》),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陶渊明的三篇(首)诗文:《归园田居》、《饮酒》(之五)、《桃花源记》。这三篇(首)诗文都表现了陶渊明归园农耕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陶渊明的人淡如菊、味浓如酒、气傲似松、志廉似竹的品格。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与人 语言与人的关系,在大多数小语教学实践中表现为用语言来规范人。因为我们常常以知识或规范的语言为出发点和归宿,而不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但《珍珠鸟》的教学不是这样的,学生按照自己对“信赖”的不同理解,分别用“信赖,就给它什么”,“信赖,就还它什么”的句式说话,及至改编教材。在这里始终是学生主动运用语言,而不是教师用语言来训练学生。而在通常的教学中,因缺乏关于“信赖”这一主题的思辨,缺少了自己见解的学生往往只能是模仿文本中的句式说话或者只是变换一下句式等,变成了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而在窦老师的课上,因为有了关于“信赖”的思辨,才有了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发言,由此主题教学从语言文字训练走向了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秋天的怀念》是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很多学生对文中提到的“仿膳”、“豌豆黄儿”等词不理解。“仿膳”是位于北京北海公园中的一家很高雅的酒楼。此酒楼开设在北海公园的倚澜堂,这里“柳拂荷香,曲廊倚水,风景优胜”。酒楼之所以取名“仿膳”,是有来历的:辛亥革命后,  相似文献   

12.
崔炳圭 《天中学刊》2013,28(1):78-82
《红楼梦》第2回中曹雪芹发表自己独特的人性论,在这段议论中他没把陶渊明看做“仁人君子”,而把他看成兼有正气与邪气的所谓“正邪两赋”的人物.曹雪芹超越了善恶正邪二元论的道德框架,从世俗认为的“邪”中找出其价值,把他视为正邪两赋之人,不但脱离了世人对陶渊明固定的评价,而且努力去理解作为诗人陶渊明复杂多样的个性特点.从曹雪芹的真情与痴情意识、脱俗与隐逸思想以及非功利的创作态度,同样可见《红楼梦》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教学》2006年7期上发表胡延永的章《“调素琴”怎谓“无丝竹之乱耳”》,认为刘禹锡《陋室铭》是“表达其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操”.而“厚素琴”、“薄丝竹”的原因是“丝竹”乃达官贵人的音乐。对于前,笔深表赞同,但不敢苟同对“丝竹”的理解.因为“丝指弹弦乐器”.而“琴”作为古代的弦乐器(最初五根弦,后加到七根弦)就属于丝之一。经过了一番索考,笔认为作抚弹的素琴本是取典陶渊明.可谓琴本无弦更无声.安得宫商乱耳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曾刘景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和王巩》)《菊谱》云:“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古人“立象以尽意”,“菊花”“黄花”是常用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教学用书》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是将句子中的“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6.
《归去来兮辞序》是研究陶渊明请令彭泽前后仕农生活的重要文献,涉及到陶渊明行实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请令彭泽前的生活状况、“诸侯以惠爱为德”的“诸侯”究竟指谁、陶渊明为令彭泽时是否得到了“公田之利”等问题,序文虽有交代,但因读者的理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也就存在着较大分歧。文章结合陶渊明诗文及有关文献,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了辨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西楼:积淀丰厚文化内蕴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楼”一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大凡喜爱古典诗词的人都知道,在唐宋诗词中,“西楼”是个高频率的经典意象.譬如: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存在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诗词时“照本宣科”、“浅尝辄止”的弊端.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应着力加强该课程的有效性.开展高中《唐诗宋词选读》课有效性教学,采取专题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宠儿,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就收录了此文。文中的“落英”何解?文下的注释是“落花”,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虽未对其作单独解释,但从译文“地上的落花繁多”可看出也是将其理解为“落花”的。再翻翻其他的教辅资料,大多作此解。“英”解释为“花”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落英”也有“落花”一义,如左思《蜀都赋》的“落英飘摇”,但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落”解释为“脱落”,贴切吗?  相似文献   

20.
韩愈的《师说》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传道、授业、解惑”.至今仍颠扑不破。反观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今日的传道,无外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日的授业,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而今日的解惑,不过是解答书本知识上一般的疑难问题。这种理解和现状实在有点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