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科学课上,老师叫我们回家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我按老师的要求,把15粒黄豆分成三份,分别放入标有一、二、三号数字的玻璃杯里。我往一号杯中倒入小半杯清水,使黄豆半露出水面。再往二号杯中倒水,让黄豆全部淹没在水中。三号杯子不放水。准备停当,我就等着种子发芽了。  相似文献   

2.
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要研究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不少学生猜测两组(一组种子完全在水中,一组种子的一半在水中)都可以萌发,有学生还举例说黄豆完全泡在水里也长芽,有的说:“我看到一粒种子掉到鱼缸里后来就长出芽来了。”他们这么一说让我顿时没了主意,按教材的设计把种子完全浸在水下,那就是隔绝空气的环境,没有了空气种子不能萌发。我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说:“如果事实像你们说的那样,那你们就太了不起了,否定了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向来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我也兴致很高地在课下和学生们做起了验证实验。我选了颗粒小萌发快的绿…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2012,(8):48-49
上“种子发芽实验”内容时,按教学要求,我引导学生猜测阳光、水、温度等因素可能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组织学生讨论了如何验证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要求学生在家做“种子发芽实验”。一星期后,我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手里拿着的只是一个长满豆芽的纸杯。学生为什么更改设计好的实验方案,把一个明确的对比实验,做成简单的发芽实验?  相似文献   

4.
郭倩 《下一代》2014,(11):45-46
实验材料:水盆一个,玻璃杯两个。实验步骤:1,把一只玻璃杯A放在水盆里,灌满水。然后把玻璃杯口朝下向上提。注意杯口不要露出水面。这时杯子里仍然满装着水。这是因为水面上有每平方厘米1公斤压力的缘故。这一压力把杯子里的水压上去,实际上它可以支撑1个10米高的水柱。2.再把第二只玻璃杯B,杯口朝下按入水中。水不能进入杯中。因为B杯中空气的压力比外面空气的压力还大。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了《绿豆发芽实验》这课后,我自己也想来一次绿豆发芽的研究。绿豆发芽需要空气吗?我认为需要。为了验证这个推测,我决定自己做实验。 实验材料:2个一次性杯子,2张纸巾,6粒绿豆,水杯,1张透明塑料纸。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原设计为在一根玻棒上、中、下各绑一粒种子,上边的种子位于空气中,下部的种子完全浸于水中,只有中部的种子既可得到水分,又能吸收氧气。所以当3粒种子均置于适宜温度下时,仅有中部种子能够萌发,以此说明水分、氧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条件。但这一设计存在2个问题:一是种子若绑不好容易脱落掉进水中;二是种子发芽率不可能是100%,有些种子可能因为胚受到伤害而不萌发,如果绑在玻棒中间的一粒种子刚好出现这两种情况,自然就不会萌发,也就很难证明种子萌发的条件是…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比较常见作物的种子在外形上的不同,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种子,并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2.通过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指导学生认识种子在构造上都具有胚根和胚芽两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细小构造的能力和把握物体共同性的能力。3.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懂得把种子“种”在玻璃杯里的方法并能在课后各自观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体会一粒种子就是一株植物的雏型。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找出其共同点。课前准备:1.前次课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无色透明的玻  相似文献   

8.
爱心树     
种下一粒"小爱"的种子,只要肯用心付出,相信这粒爱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直至成长为一颗硕大的爱心树。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任何种子的发芽都需要阳光,直到科学老师要求我们做了对比实验之后,才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种子的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按照要求,我事先准备了几颗绿豆,分别种在两个小盆子里,浇好水之后,一盆放在楼下的露天花坛上,另一盆则放在地下车库里。  相似文献   

10.
我们是一粒种子住进土壤里等待发芽等待开花我们接受春天的雨水夏天的骄阳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花接受四季的更替  相似文献   

11.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阴 爸爸说把绿豆放在水里,绿豆就会变大、发芽,我不相信,就决定试一试。 我找来十粒圆圆的绿豆,放在一个玻璃杯里,绿豆就在杯子里又蹦又跳,好像在说:“小主人,快给我们泡个澡吧。”  相似文献   

12.
种子发芽,除了需要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外,还需要足够的空气。因为种子发芽时,只有空气中的氧气,才能把“胚”里的—部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胚”生长的需要。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植物的生长也象动物—样需要空气,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13.
某植物学家得到了七粒从湖底淤泥中挖掘出来的莲子,通过碳同位素测试仪测定发现,这是一些古莲子,其年龄竟然有一千两百岁!植物学家用刀片切去了种子的外壳,并把它们浸泡在了培养液中,让人称奇的是,几天之后,它们居然发芽了!   我们知道,植物种子要想发芽必须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种子本身要具有生命力;二是要有适当的水分;三是要有充足的空气.在实验室内,后两个条件自然是具备的,这里的关键是这些古莲子竟然还具有生命力!一千多年的时间,足以让许多植物的种子或早已发芽,或发生质变,进而丧失了生命力,那么,这些古莲子是怎样保存了生命力的呢?……  相似文献   

14.
梦想就如同一粒种子,在年幼时怀着憧憬,播撒进肥沃的土壤,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努力,终有一天,这颗种子会冲破泥土,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丽的梦想之花。幼小的我生活在大大的世界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种声音闯进了我的世界,开始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雪 《小学生》2010,(9):44-45
大自然胸怀坦荡,它宽容地接纳每一粒种子,只要这粒种子一落进土壤,它就会无私地奉献出阳光、雨露、空气和营养,欣然地看着这粒种子发芽、生根、长大。  相似文献   

16.
小红树青青     
青青是一粒红树种子,后来,它发芽生根了,变成一棵小红树苗,可是还附挂在红树妈妈的身上生活.青青奇怪地问妈妈:“其它树的种子都在泥土里发芽,为什么我却附在你身上发芽呢?”妈妈告诉它:“我们生长在海滩,如果种子掉到地上,就会被海水冲走被浪花卷去,很难生长的,所以你需要妈妈的照顾.”青青说:“妈妈真好,我以后一定不离开您.”  相似文献   

17.
《向上长还是向下长》一课主要是研究“种子发芽后,根会向什么方向长”这一问题,希望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播种时种子怎样摆放.将来长出的根都会向地下生长。教材中介绍的实验有三个步骤。选用的是玉米种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8.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一生物课本第一册(上)安排了“种子萌发的条件”演示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证明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笔者经过反复尝试,对此实验做了两点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增加实验用种子的数量原实验中,每种情况只用一粒种子,由于所选用的种子发芽率不可能达到100%,加上其它原因,所以,实验可能不会有预期的结果,造成半浸于水中的种子不发芽。增加种子的数量则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所用种子的数量,应根据实验用容器的大小而定,一般每种情况可放4~10粒为宜。二、改进固定种子的方法利用包装电器…  相似文献   

19.
营造一个“场”。多年来,我们建立起“种子发芽论“的专业成长理念。我们认为每一位新教师其实都是一粒新种子,只要是种子就有发芽的本质和愿望。种子要发芽必须拥有“优质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量的雨露”等各种环境,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科学老师,大家肯定对果实进行过深入研究。如果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出里面有多少粒种子。那么,将一个苹果里的种子埋入地下,种子发芽后,你能预知长成的果树日后会结出多少果实吗?估计很难回答了。一般来说,能结出很多很多的苹果……可见,埋在土里的种子的潜在价值,远远超过那些只果在果实里的种子。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只顾及眼前的“果实”和这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却不太会刻意去把这些“种子”埋在“土”里,去关注这些“种子”能结出的“果实”的多少。事实上,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最少的“种子”尽可能多地结出最多的“果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