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卷首语     
《中国博物馆》2013,(3):1-1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形式上是个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关系发人深思。其实,之于社会变迁,博物馆不管是被动的适应者,还是积极的引领者,我们都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不断提高,而博物馆自身的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作为一种公共性的精神与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
第三类是翻译不当。在汽车拉力赛的宣传里,有一个叫做“一级方程式”的说法。何谓一级方程式?在英语里,可作“方程式”解的词或许只有两个,一个是equation,一个是formula。我翻开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英汉大词典》,先查e-quation,因为这是和“方程式”对应的正宗词,结果没有收获。于是再查formula,我喜出望外地在这里找到了线索。在这个多义词的释义中,有一项说的是“赛车机械参数;赛车等级。”但如何分等,却未加说明。接着,在往下的formula5000条内,有“(发动机)工作容积为5…  相似文献   

3.
浅论博物馆观众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与”即是参加。权威的解释大概也不会比此解释更全面、概括。博物馆界有人认为:“博物馆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方面,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角度干预社会某些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上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我认为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博物馆之友”这样的组织,组织观众中对中国博物馆事业有着贡献、作用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博物馆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的专题是“博物馆与志愿者”。 近年志愿者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博物馆的志愿者不同于一般的志愿者,至少在当下以讲解员为志愿者主要形式的中国博物馆界,他们基本上属于一种智力型的志愿者。志愿者通过自己在博物馆里的奉献,使得博物馆作为信息、知识富集之地的特色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国际博物馆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这是自1992年国际博协开始为博物馆日赋予主题之后的第18个主题。主题的内容,体现着博物馆人对博物馆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对博物馆发展远景的把握。纵观历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从“博物馆与环境”到“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再到“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所关注的内容和侧重点都在变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博物馆商店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博物馆商店的重要性。“博物馆商店”是从英“Museum Shop”翻译过来的,实际上是指设在博物馆里的,以出售博物馆纪念品或称化商品为主的商店。博物馆商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尽管博物馆人早已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写在自己高扬的旗帜上,自觉地将博物馆视为社会发展的工具,但博物馆不过是代表着过去,博物馆是消解历史和艺术的场所一类的疑虑和批评并未平息。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会出现关于“开放型”博物馆的讨论  社会是否需要“开放型”博物馆在回答为什么国际上会出现关于“开放型”博物馆这个问题之前 ,必须提出另一个问题 :“社会是否需要‘开放型’博物馆 ?”如果环顾一下周围世界的博物馆 ,我们会发现 :80、90年代世界博物馆一个强有力的走势是博物馆进入繁荣时期 ,具体体现在 :博物馆的数字稳定攀升 ,藏品数量始终在增长 ,工作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和成熟 ,公众和政府的支持逐步稳固。然而 ,博物馆也逐渐显露出它的种种不足 ,在融入当今社会过程中 ,它的作用受到了众多的挑战 ,人们对它的精英化偏好提…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是两类属性各异的博物馆藏品,“跨界”展览在于通过这两类展品寻求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相互融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从现代科学发展维度审视博物馆“跨界”展览,从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视角诠释人类文明,从“跨界”展览形式探讨博物馆展示手段,不断推出精品陈列,为广大民众奉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博物馆要从展示文明转变为推动文明 博物馆过去被单纯地看做是展示文明的“窗口”,但全新的博物馆理念却认为“博物馆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对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近代公共博物馆产生的初衷是建构、富集和传播知识。工业革命推动博物馆参与祉会民众的普及教育。20世纪中期,伴随对社会发展的关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文化支撑。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同质化与地域化的讨论,博物馆积极参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社会活动。这一变化增强了博物馆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密切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联系,增强了博物馆的活力和变革能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由此带来的博物馆类型化、区域化和“碎片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内部的交流,模糊了博物馆的普遍特性和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重视和利用,这充分地体现了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和保管的矛盾也随之加大。社会对博物馆的利用,主要是对博物馆藏品的利用,大量的藏品通过各种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众多行业的利用,势必在使用过程中遭受侵蚀和破坏,从而造成藏品的“使用综合症”。复杂的环境及其它原因所造成的藏品“使用综合症”,不管是显见的伤残,还是  相似文献   

13.
湖北黄石市是解放后建立的新兴工业城市,现有城市人口475000人。1979至1984年,先后建立了“黄石市博物馆”、“大冶县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三座社会公共博物馆。这三个馆各具特色,黄石市博物馆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矿冶科技史专业博物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兴建的第三座古遗址博物馆,大冶县博物馆是地方志博物馆。这三座博物馆分别举办有“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出土文物陈列”、“铜  相似文献   

14.
博物馆学教育是博物馆现代化的产物。面向 2 1世纪 ,提高博物馆学教育水平 ,培养博物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一博物馆现代化历史进程是 1 9世纪末开始的 ,到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 ,博物馆学者称其为第一次博物馆革命。所谓“革命” ,实际上是博物馆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的一次变革。博物馆开始从封闭的、自省的奇珍异物的收藏所变成“为公众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机构 ,从图书馆、研究所的婢女 ,变成真正承担社会开放历史责任的主人 ,博物馆成为具有重要公益性的社会产品。这种博物馆性质…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下,社区、社群作为社会的产物,其基础单位都是“人”,社区、社群的天然属性中具有“包容”的涵义,组成社区与社群的正是一个个“多元”的“人”。发展博物馆与社区的关系,重点应在于“和”,即“多元组成要素”的“和谐友善参与”;而研究与发展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重点在“包容‘不同’而求‘同’”,即“寻找共性交集”。当下的博物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与责任,研究梳理并积极构建博物馆与社区,社群间平等、尊重、友善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好的主题应该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从这个角度讲,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记忆十创造力)=社会变革”当属此类。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方程式”,破译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功力。自知浅陋,力不从心,但仍想对这一主题作一番思考,以期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有位博物馆学者曾阐述过:“博物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也包括对残疾人的社会教育这一职能”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以为博物馆不仅属于健康人。“残疾人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由于残疾的存在和影响,残疾人是特殊困难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进行科学传播和开展科学教育的机构。通过回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地区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为解决上述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以及自然科学博物馆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据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多项对策和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科技、教育和文化合作交流注入活力,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协力。  相似文献   

19.
藏品数字化不仅是博物馆藏品保护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促进藏品活化利用的重要抓手。在“档案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日本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主动开放版权”“引入社会力量”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日本推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宝贵经验,可为我国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陈列是博物馆工作有目的行为的产物,博物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势必影响到陈列的价值取向和目的。作指出,我国博物馆工作在组织陈列时表现出三种价值取向,即“突出物价值”、“突出知识价值”和“关注观众需求”。不同价值取向对陈列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有明显影响,并影响到观众参观行为、参观体验、陈列效益和博物馆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