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郝耕 《新闻知识》2006,(12):67-68
一、博客的特征近年来,博客风靡全世界,由于它使用简单、内容丰富,深受网民的欢迎,被喻为是“继EmaiI,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和“信息时代的麦哲伦”,具有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等特征。除此之外,博客还具有如下特征:(一)思想共享。思想共享是博客发家致富的秘岌。方兴东在《博客论1.0版》就说道:“博客的出现,标志着以‘信息共享’为特征的第一代门户之后,追求‘思想共享’为特征的第二代门户正在浮现,互联网开始真正凸现无穷的知识价值。”思想共享把人们带入一个更加宽容与开放…  相似文献   

2.
博客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博客已成为网络应用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无时空限制、无身份限制、无主题限制、无门槛准入、非实体接触、言论自由、传播面广的特性以及延日寸、互动、共享的交流特点,使博客成为多元化信息的集散地,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情感、结识朋友、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空间,形成了一道崭新的文化景观。博客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自身内部的动力,也有外部的推动力量。其中,个人诉求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互动交流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助推力,网络技术等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博客文化由基本文化、时代文化和拓展文化构成,它既是全球同步的文化、全民参与的文化、个性十足的“客”文化,同时也是集大成的文化、强势的文化和增大社会风险的文化,对当前和未来人们的生活、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鉴于此,博客应成为图文时代的精神平台、新思想的创意空间、个人媒体权力适度展示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周林兴 《北京档案》2007,(3):25-26,29
一、何为博客 博客的英文名是Blog,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它被认为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文章构成,这些文章按年份和日期排列,其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相当于博客本人的随笔和日记,有的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且都包含许多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和评论,通过网络传达实时信息,倡导思想的交流和知识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大众媒介之于草根文化的大行其道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它是草根文化孕育的“羊水”与成长的“天堂”.对于草根文化来说,网络媒介又为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繁衍生息便利.然而,当草根文化借助网络媒介的无远弗届溢出传播伦理合法性边界之际,人们若不对此保持足够警惕与反思,必然导致构建美好文化家园之梦破灭.  相似文献   

5.
博客的文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使得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众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也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博客具有技术简单,形式明了,无成本、无编辑的特征,体现了民众的信息能动性,在网上重建了信息主体,打破了传统信息发布的层级体系,在报道事件真相的权威性和及时性上超过了传统媒体。但也存在加剧文化缩减现象、对传统伦理价值产生强大的冲击和信息真实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闻博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晖  贾甲 《今传媒》2005,(6):53-53
“Blog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的音译,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简称网志。是继E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网络领域中新兴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于美国。目前美国博客人气继续高涨,浏览量大幅上升,类别很多,比如战争博客、日记博客、知识博客、新闻博客、专家博客、技术博客、群体博客、移动博客、视频博客、音频博客、图片博客、法律博客、文摘博客等。新闻博客是博客形式中的一种。美国著名的新闻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网站从报道克林顿绯闻开始,将“博客”引入人们…  相似文献   

7.
博客是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互联网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从2003年博客的"蠢蠢欲动",到如今的如火如荼,我国博客正处于急速发展期。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我国博客用户由2003年的20万增长到2004年的  相似文献   

8.
草根文化利用其传播特点,使得电视节目多元化、双向互动、收视效果增强.同时,为减少草根文化的不利影响,需要塑造草根精神,需要体现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会 《现代传播》2007,(4):101-103
博客的蓬勃发展,在提升互联网使用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而学者对这些客观存在所进行的多种相互矛盾的解析,更凸显了政府对互联网法律监管制度令人尴尬的空白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博客的兴起、发展、内容、盈利模式等一系列问题的调查,预测其走向及趋势,为新形势下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立法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传统媒体与博客的冲突及可能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图林博客的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产生了网络信息计量学。链接分析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选择了20个比较著名的图情领域博客,统计各个博客的互链数据和共链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法、信息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法和Pajek、Ucinet软件,分析了这些博客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得到了相应的数据和网络图。  相似文献   

11.
档案博客的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博客,英文名称是blog或weblog,是个人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值得记录的人和事、个人的感悟与思考、所积累的知识与信息等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发布在网上。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它简单易用,没有技术门槛,具有免费性、自由性、共享性等诸多优点,成为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博客实名制的扬州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log(博客)是网络日志的简称,写blog的人也称博客。作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新的网络交流方式,博客以其草根性、自由性、开放性和匿名性,而深受网络大众青睐。但博客在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随之出现的一些不良网络  相似文献   

13.
王晓骏 《新闻传播》2010,(5):143-143
所谓博客现象是指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作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博客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较早。有“博客教父”之称的丹·吉尔默(Dan.Gillmor)针对博客这一现象提出了“草根新闻学”,并推出了个人新作《个人媒体》。而国内自从“木子美现象”以来,博客也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那么,这种媒介技术的发展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客以极快的速度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达到4700万,博客涉及的内容已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领域,给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原创内容的极大丰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博客文章中话语的应用来考察博客对社会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特别是论坛、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人们表达个人意见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言论时效越来越快,而新兴媒体点对点的网状传播方式也使意见的聚焦性越来越强。一条几十个字的微博、一个短短的帖子,瞬间就能聚集起巨大的言论能量,在网络虚拟社区和现实生活中形成轩然大波。①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博客日志不仅仅用于共享人生经历和喜好,表达真实情感,记录人生足迹,而且已经被更广泛应用于商务交流。博客逐渐成长为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  相似文献   

17.
Blog的全名是Web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中文译为“博客”。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也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文摘”。因此还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博客是一种将个人思想、网络链接等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以上是对博客定义的基本阐述,博客广告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相似文献   

18.
博客自2002年首次被引入中国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普及,成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发布的匿名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它也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博客是英文“Blog”的音译,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以网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相似文献   

20.
王琴 《报刊之友》2008,(9):63-64
博客自2002年首次被引入中国之后,以极快的速度得到了普及,成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由于其自身发布的匿名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它也存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可能性,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