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龄前阶段是个体乐观心态形成的关键时期,掌控感缺失和消极解释风格会导致幼儿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教师作为幼儿生活的主导者,是幼儿成长过程评价的主体。面对幼儿的无助,教师及时介入能引导幼儿以乐观心态冷静分析问题,勇敢面对挫折,形成乐观解释风格与习得性乐观。  相似文献   

2.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在没有电击时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1975年塞里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狗捆绑在实验室里,反复电击。起初,狗受到电击后奋力反抗,但由于捆绑结实,狗无论怎样努力都徒劳。最后,狗不做任何反抗了。这一实验证明:当动物处于经过努力仍无法避开有害的情境时,它所获得的经验会使其消极地接受命运,而不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赛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之后,赛利格曼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将被试者带入一问噪音很大的房间,然后告诉被试者如果想降低噪音,可以去调节一个按钮,其实这一按钮是无效的。当噪音引起被试者烦躁时,被试者就试图操作按钮降低噪音,可发现根本不起作用,之后就不再尝试了。当赛利格曼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情形相同的房间时,他们根本不去操作按钮来减少噪音。可见,“习得性无助”现象也会在人身上发生。  相似文献   

4.
我敢说自己是世界上最没有出息的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逃脱学习失败的结局。屡战屡败的考试,让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块读书的材料。我是绝望的,因为我无法改变目前的处境;我是悲观的,因为我已经不再去尝试努力了,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是个体在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帮助学生合理设置目标、转变学生消极思维、打破学生信念障碍,能够帮助学生走出习得性无助的泥潭。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中职学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主要存在于学习和社会交往中,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消极定势等四个方面。他们在初中时由于基础课功底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自觉性、主动性不足,自控能力很差。进入中职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无法获得成功体验。“屡战屡败”的经历,削弱了他们的求知欲、进取心、成就感等内在驱动力,给中职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困难。  相似文献   

7.
“习得性无助”是指人或动物在愿望多次受挫以后 ,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这时的基本心理过程是退缩和放弃 ,对人来说 ,还有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设限等 ,使人变得悲观绝望 ,听任外界的摆布 ,任自己的命运随外力的强弱而波动起伏。对中学生而言 ,如果在某一方面总是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负面评价 ,他们倾向于渐渐形成一种信念 ,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 ,从而放弃努力。同样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 ,如果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 ,他们也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当他们说“理想已被现实磨平”、“现实带给我一次次打击 ,我终于放弃”…  相似文献   

8.
钟英  薛玉 《成才之路》2011,(33):15-15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1967年提出的,是指个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对自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所表现出来的缺乏信心、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而语文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有的人会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是有的人却能绝境反击,重新站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情成败的不同归因.人们通常把事情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和运气.归因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这种不同的心理体验又会对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有的人能够在困难中看到积极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养起习得性乐观;但是有的人却在挫折的压力下,产生习得性无助,自暴自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相似文献   

10.
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这是用狗作的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电击。这时狗因关在笼子里,所以逃避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这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后来  相似文献   

11.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少动力和进取心,遇到挫折时又大多倾向放弃,甚至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也不能胜任,而且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它是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新老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由于这一现象涉及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动力等问题,加之“如何学会学习”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重要教育命题作为背景,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习得性元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失败或挫折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产生习得无助感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习得性无助现象在学困生身上是比较普遍的.本文在对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四种表现、两种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困生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习得性无助学生具有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定势等心理特点,其成因是:成败经历、消极评价和不当归因。可采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归因训练和强化法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四川教育》2014,(7):76-76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遭受频繁的惩罚或失败后对现实产生无助、无可奈何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反应.心理学家针对这方面做了大量实验验证,结果发现当个人认为自身无论怎样的努力,他的行为与产生的结果都是没有关系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在中职教育的实践中也经常遇到此类学生,他们辛勤的付出只能换回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终对自身感到绝望以至于放弃努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学困生经历了特定形式的英语学习之后,由于不能及时适应和接受而造成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缺失,学习动机水平下降,情绪消极怠惰等心理和行为现象。一般来讲,学困生的思想和行为要么偏激叛逆,要么消极怠惰;心理素质普遍较差,自卑感、孤独感、厌恶感、恐惧感交互持续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常常失控,进而导致其厌倦,反感甚至躲避学习,学习成绩落于人后,最终陷入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即:习得性无助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周迎飞 《辅导员》2010,(12):21-21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由于不认真学习或缺少父母的督促监管,在某次或多次考试中遭受过失败,而这失败的经历留在记忆中,最终成为痛苦的回忆,以致在下次考试时就对自己没有了足够的自信心而重蹈覆辙。他们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相似文献   

18.
冯杰  涂泓  许花 《中学物理》2015,(1):12-14
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当多次遇到困难而未能解决时,感到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自暴自弃,表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这就是物理学习中的习得性无助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说在各科学习困难的人数上,物理学科最多,高中生普遍认为物理难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高一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表现,分析了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对改善这种状况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幼儿对某个问题作出“我不会”“我不懂”之类的回答。偶然如此,可能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但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如果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很好呢?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因而,在教育中警惕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