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闪耀着大同理想的光辉。“落英缤纷”的河岸,“良田美池桑竹”的丰饶,“怡然自乐”的人群,“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经过后世文人的诠释与补充,“桃花源”早已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桃源”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难解情结。“桃花源”“桃源”“桃源客”“武陵源”等亦成为千古诗人吟唱不绝的经典意象。李白有“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杜甫有“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戴叔伦有“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世”(《送吉中孚校书归楚洲旧山》),  相似文献   

2.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东晋的陶渊明是一个飘逸的隐者形象。对此,似乎没人有过异议。他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躬耕田亩,恬淡隐忍,不过问世事的处世原则也似乎成了隐士的代名词。加之他的《桃花源记》一文的广泛传播。人们在赞赏之余。也不由得向往起那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来了。其实,陶渊明并非一味逃避现实,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依托和慰藉。  相似文献   

3.
东晋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教材中言的传统篇目,在现行初中《语》第二册的散单元中,笔备课时对教材的一处断句和两处注释持有不同看法,今不避浅陋,提出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图景,其结尾十分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6.
离下课约还有五分钟,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我正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讨论《桃花源记》这一课的课后题: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出于对课文的充分了解,大家说得头头是道,颇合题旨,我也暗自高兴。  相似文献   

7.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张俊香 《中学文科》2007,(9):126-126
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袁敏 《初中生辅导》2011,(29):15-17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它传诵千古,经久不衰,它让我们记住了大文豪陶渊明,也让我们记住了人类永远的乌托邦桃花源。那么到底这个桃花源美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一篇需细加鉴赏、潜心推敲的奇文。古今陶集注家大都对此率尔作注。作者钩深稽远,对“悉如外人”、“问今是何世”,“奇踪隐五百”等关键词语做了切合原意的解释,对读者正本清源,品味陶渊明文中深意会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论武陵渔人的意象——解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简要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这篇散文之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心态,以最终全面解读《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以下简称《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给予人们的不仅是巨大的文学审美价值,它还提供了从政治、哲学、宗教、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多方面阐释的可能性,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和联想,下面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的确不失为一篇绝美的文字,从历届中学生对其喜爱有加的表现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却有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中间经历了几次教材的改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问题出在《桃花源记》一文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上,按照课文注释的解释,“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解释,此句意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6.
17.
提起和谐社会,人们就会想到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谓和谐?从字面上看:和,左边是个禾字,禾者,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右边是口,口者,人所以言食也。禾与口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人有饭吃而内心平和。谐,左边是言字,说话谓之言;右边是皆,皆  相似文献   

18.
梦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太大的差距、太多的不同。真希望天总是蓝的,云总是白的,风总是清的,而我们总是快乐的。可现实总会不太完美,不太尽如人意。有时候反而你越是想得到的就越是得不到,最简单的一如快乐,似乎总是和你对着干,你越是想让自己快乐、高兴的时候,就越是心烦意乱。陶渊明也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可他的梦想遥远异常,无奈之际,只能以理想之境影射现实,在梦想中寻求慰藉,在梦想中放逐理想,在梦想中历练人生。正是因为这份梦想,我们才有了传世名篇《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了一个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平静的文字下,也记录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背叛与摧毁、迷失与遗忘、幻灭与缅怀,饱含着深深的矛盾和悲慨。读懂这些,就能深入解读陶渊明,读懂陶渊明作品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陈文元 《学语文》2003,(6):16-16
《桃花源记》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至少有下列三点 :一、优美恬静的农家生活意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创造的意境 ,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从中我们可以见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那种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所见到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景物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这与诗人在《归园田居》诗中所描写的“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