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学完小学语文,仍然普遍存在着开口辞不达意,下笔语病甚多的问题,其症结何在?我认为在于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还认识不清。我的观点是:语文课应该姓“语”,语文课应该上成语言训练课。一、语文课为什么要上成语言训练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什么是“语文”?我国当代语言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中的“语”就是指语言,“文”就是指文字。这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高质量的语文课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个答案可能很复杂,但"语文味"应该是最基本的尺码。为什么有人说当今有些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思品课、历史课、音乐课?为什么有人竟说有的语文教师不会教语文?一个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认识还不够,还不明白怎样在一堂课上尽可能多地"煮"出语文的浓香。本文仅举几例,以试图解说偏淡的"语文味"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问一个语文老师教学中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作文教学;如果要问一个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该有但最普遍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作文难教难改,教师苦;作文难写不好得分,学生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曾有过如此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张纸     
我是什么?有时我真希望自己什么都是,有时又希望自己什么都不是。为什么一定要是什么呢?爱因斯坦曾说:“有人说它是这个,有人说是那个,为什么不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于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诞生了。其实,在千万次实验(假想的)失败后,我终于发现了——我是一张纸,一张可以在上面描绘任何图画,也可折成任何形状的纸。有时坚强,有时却又不堪重负。我的确是一张纸。小时候我很淘,现在不淘了,变了;小时候会画画,现在不会,变了;小时候病得要不行了,现在很健康,变了;小时候痛恨出国,现在想了,变了……我其实很容…  相似文献   

5.
伍腾 《湖南教育》2004,(7):30-30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是深有体会的。语文教改为什么时而缓慢前进、时而徘徊不前?为什么没有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明确语文教改的核心问题在哪里?我想,如果抓住了“核心”,语文教改或许会出现另外一番局面。那么,语文教改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我教杵祺写作文》一文见诸《生活教育》后,有位长我八岁的老同学发“伊妹儿”来问我:“你认为文章越长越好吗?”我答复道:“我还没有脑残吧?”朋友又问:“你花那么多功夫教杵祺写作文,不就是教他把几十字写成千儿八百的长文吗?”我明白了。朋友的意思是:既然文章的优劣与长短无关,你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力气膨胀杵祺的作文呢?这个问题倒是很有意思的——它涉及什么是语文,为什么开设语文以及什么是语文教学之类的根本性问题。但我这里暂且先不谈。  相似文献   

7.
教法一自读自悟做中理解一、看图揭题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二、初…  相似文献   

8.
激动的舌头     
文学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接近它,了解它?它对我们的价值取向会形成什么影响?它在我们的知识构成中应该占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它?对这些问题我们并不能作出精确的答案。但我认为今天的探讨是必要的。作为一种也许并不新鲜的体验,它至少能告诉我们:思考不止一个方向。文学的本质——夜阑卧听风吹雨文学的本质是什么?在这里,我想先向大家讲述一个故事。我上小学时,曾和表姐到一个荷塘附近玩。当时,我十分惊叹于荷花的高贵芬芳,荷叶的亭亭玉立,但表姐对此却无动于衷。我困惑地问她:“这么美的荷,你不喜欢吗?”她也同样…  相似文献   

9.
葡萄     
“先生,我吃了一串葡萄。”“什么?你为什么要吃葡萄?为什么不吃别的什么呢?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吃?吃葡萄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吃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愚人!你会为你的无知遭殃,而且还会连累别人。你仅仅知道吃,干吗不去思索一下你的行为呢?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和后果吗?那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你也不去想想吗?”“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只能告诉你:葡萄是甜的,胜过蜜糖;是酸的,赛过柠檬;是紫色的,比皇帝的大袍还美丽!”“愚人,你知道的只有这些吗?”“是的,先生!为了这些东西,已…  相似文献   

10.
括号的启示     
谁不认识“( )”!谁不认识“[ ]”?然而,这两个符号在小学语文书中表示什么呢?特别是用在汉字后表示注音时有什么区别呢?以前,我在教语文时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它。这次教三年级语文,却遇上了这一问题。刚开始,我不以为然,教学时也不外乎让学生查查字典,努力读准字音,掌握字义结构,学生学会了,也就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哪里想到,在新编小语第五册  相似文献   

11.
“打倒语文!”这是语文课代表来交作业本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我说的一句话。当时,我问她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语文,她便用那个年代特殊的语言表达同学们对语文的感情。学生们不重视语文学习,我是知道的;但对语文厌恶到了要“打倒”的程度,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问他们:“难道冯老师的课上得不好?”“不,冯老师的课当然上得很好,但下课我们就不想翻语文书了。一到考试,就背呀背,什么文学常识,什么动宾动补之类,真烦人!”他们七嘴八舌地说。“语文可不只是死记硬背呀!”我又问,“那同学们喜欢诗歌、散文、小说吗?”“不喜…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应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吴国森当前小学语文课教学弊端甚多,其症结何在?我以为在于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的首要任务认识不清,没有将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一、语文课为什么强调语言文字训练?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所谓“语文”,叶圣陶...  相似文献   

13.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我们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不理解它的实质,不理解数学归纳法两个步骤的作用,而是死套它的步骤解题.为了使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这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在“第一课时”中介绍了归纳法,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归纳法及什么是数学归纳法.在学生对数学归纳法有一个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加强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情况.一、复习: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数学归纳法?由学生回答。二、…  相似文献   

14.
春天     
同学们 ,你们认识春天吗 ?有一回 ,我不经意地和妈妈一起去干活。走到半路 ,我很 ,惊奇 ,为什么一下子大自然变化这么快。妈妈说 :“孩子 ,是因为春天来了。”“它是什么时候来的 ?”我问妈妈。她说 :“好几天了。”“那么 ,它为什么不给我们打个招呼 ,让我们也有一个好的准备呢 ?”“它不需要给谁打招呼 ,也不需要谁有个什么准备。”我说 :“它还真怪的呢 !那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的性格如何 ?”妈妈回答说 :“它看不见 ,摸不着 ,谁知它长得怎样 ?不过 ,它的性格很不错的。”我又说 :“那么 ,春天作何用呢 ?”妈妈说 :“农村不是有一句‘一…  相似文献   

15.
在刚开学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询问学生对语文课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要求,只有不无聊就行了。”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而且应该说在各门学科中,语文的人文性相对而言比较强,但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语文科目竟然和无聊两个联系在一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症结之一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深入思考与建构,对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一些事关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考虑。尤其是反映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表现为笼统、模糊、尺度把握不准,层次性、发展性体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耳东 《师道》2002,(11):29-30
在与著名特级教师韩军先生的一次交谈中,他特别向我强调:“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是一部教材,他明白语文教学指向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他对教材有基于宏观和微观的清醒的认识,他懂得自己的长处和学生的需要,他会尽可能地开掘教材中潜在的元素来凸显它,更会尽可能地发掘教材外富裕的资源来丰满它,并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充分体现,让学生获得极大的愉悦和实效。”为什么“好的语文教师自己就是一部教材”呢?我想,这还得从语文教材的功用说起。语文教材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相对成体系的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课本。很明…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做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性质,而不把语文课上成阅读分析课、道德修养课、表演课、欣赏课或其他什么课。语文不是简单的学科,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的内容是综合的。语文最终的价值文化取向是从精神文化层面关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不是就语文而学习语文。语文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必须上出语文味,必须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言语的丛林和字里行间穿行。具体到教学实践当中,始终抓住吟诵、阅读、积累三个环节,就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9.
快乐是什么     
它是美妙的音符,和着节拍上下跳动;它是太阳,让自己的光辉与别人同享;它是月亮,在大地黑暗的时候化作一盏挂在天空的明灯;它是沁人的花,香飘十里感染着你和我。它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它是快乐。它是你我他都想永远拥有的快乐。快乐是什么?有人说:“快乐是存折上的数字。数字越大,我就越快乐。”快乐,快乐是钞票吗?不,不,富翁们答道:“我们不快乐,我们不快乐。我们时常担心有人偷钱,有人抢劫,有人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钱越多,保镖越多,我们的心越来越重。”哦!快乐不能与金钱打等号。快乐是什么?有人说:“快乐是…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有些语文教师提出:一首绝句明明只有两个句号, 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四句?一首律诗明明只有四个句号,为什么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它有八句? 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有没有根据? 有些语文教师认定句号是“句”的标志,于是在向学生讲解古诗时便把第一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前半句,第二行称之为第一句的后半句,这种讲法是否妥当?科学不科学? 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颇有争论的问题,我想针对这一问题,谈谈古诗中的“句”的概念,以求得教学实践中认识的统一,讲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