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耕 《学语文》2013,(6):60-60
山有起伏,方显其雄奇峭拔;水有波澜,才见其汹涌澎湃。写文章讲究曲笔,力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才会给人峰回路转的美感。自古像这样的写作趣话很多。  相似文献   

2.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中对周瑜、蒋干的刻画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令人击节赞叹。  相似文献   

3.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日:‘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  相似文献   

4.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故事情节往往曲折多变,出人意料,甚至让人匪夷所思,欲罢不能,这就是故事巨大的魅力所在。写文章也应该如此。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猜不着”不就是情节起伏,构思奇妙吗?《水浒》中写李逵先后杀死四只老虎,手起刀落,毫不费事,真个是英雄,但是却远远不及景阳岗武松打虎那么引人入胜,这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武松打虎写得波澜起伏,险象环生,能紧紧抓住读者。所以记叙类文章的构思应有情节和情感的水位落差,造成遏止、积蓄、冲击、突破,以形成一波三折,从而产生曲折生动的艺术美,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读《项链》     
莫泊桑的《项链》情节曲折,让人感叹连连,每次读完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文章讲的是法国一个爱慕虚荣的女子玛蒂尔德为了一夜风流而付出了十年艰辛的故事。对玛蒂尔德这个女人,作者莫泊桑没有任何评价,只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  相似文献   

6.
演员文章火了!为何这样火?抛开文章本身阳光的外表不说,他还成功扮演了各种好男人角色——从《奋斗》里的向南,《蜗居》里的小贝,《失恋33天》里的王小贱,到《裸婚时代》里的刘易阳,都非常讨喜,温暖情深到已经不在现实中存活。于是,他成了女观众们心目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7.
文章如果平铺直叙,就很难打动读者。如何让文章引人入胜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善于设置悬念。所谓悬念,就是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结下扣子,引起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关心。悬念法这种写作技巧,一般说来,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8.
的卢马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却承载了比较特殊的叙事功能,作者利用这个故事巧妙地设置了一些关键性的情节,借此生发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马跃檀溪”这一事件背后的意义,渲染了刘备“真天子”的神奇,凸显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作者还充分利用了的卢“妨主”的故事,借此对刘备、刘表、徐庶等形象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9.
要写好教学文章,首先并不在于教师怎么写怎么讲究技巧,而在于教师琢磨的程度、思考得怎样。  相似文献   

10.
肖艳丽 《考试周刊》2010,(10):60-60
读张中行先生的随笔集《负暄琐话》,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章的语言简洁、典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真是字字珠玑,读之,如橄榄噙口,余味无穷。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的语言。现在多数学生文章的语言平淡乏味,缺乏一种含蓄、蕴藉的韵味,经不起咀嚼、推敲,由此也就带来了文章表现力的不足,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典雅的语言呢?重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周政 《湖南教育》2006,(1):43-43
朋友说,他们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目标管理时,有“教师辅导学生发表习作”一项。我朋友是教物理的,辅导学生发表了几篇短文章,年终评比时均被五折处理。问其故,领导说,文章字数少于五百,每篇文章只能算半篇。初听起来,也没什么稀奇,一言堂社会,哪事不是领导说了算?但仔细思考,我却为此事而忧。笔者认为,文章算不算一篇,应看文章是否有主题,主题是否说清了,而不在字数。倘若文不揭题,离题万里,字数多又有何用?法国作家雨果的一封信只有一个“?”,出版商的回信也只有两个!”,不是被传为世界通信史上的美谈吗?我们能说这不是两封信吗?信中内容不是…  相似文献   

12.
刘辉 《湖南教育》2001,(16):52-52
意采有了某种“意念”,求“深”不易,求“采”更不易。同是有深意的作品,有的人取的是“照标准像”式,有的人则取的是“照艺术像”式。角度新颖,用力巧而收获大,这是一种文采,也是一种才气。鲁迅要表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政体变了而民情未变),这个主题实在太大了,但他在短篇小说《风波》中只围绕一条辫子作文章,收效不亚于一部长篇,这就是“意采”不凡。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是一位武艺高强、勇冠群雄的战将。小说中的马超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原型,作者充分利用了史书中的基本素材,但基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和安排结构的需要,又对史书中的材料进行了筛选、提炼和加工,重塑了这个英雄形象。《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在于既忠实于历史,又不为史实所束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大胆虚构,从而使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写文章,如果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吸引人。如果在你的笔下出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语段,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亮点”,你的文章就会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我们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力争语言出彩,谋篇创新,内容见情,让文章多一些“亮点”。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王瑶等学者所强调的,一种是董乃斌等学者所强调的。王瑶先生对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从著述方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方面描述了现代学者的成就。就研究对象的选择而言,"小说、戏曲等在封建社会没有地位,研究的人很少",至现代,我们才有了第一本戏曲史专著即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第一本小说史专著即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就著述方式而言,"叙述和论证都比较条理化和逻辑化"(陈平原《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与王瑶先生的视角有所不同,董乃斌先生则较多强调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后果,他认为:20世纪的趋势是"西方纯文学观影响日大,文学的范围日益集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体,这种文学观对一般中国文学史著作的面貌有很明显的影响。但现已发现,要讲清楚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不能不顾及中国古人的文学观,不能不注重文学观念在历史中的变迁,不能简单地用今人文学观去裁剪史料(说严重些,是削足适履)。"(董乃斌《近世名家与古典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这种状况,无论是将其定性为"现代化",还是描述为"削足适履",所显示的是同一个事实:如何准确地辨别或呈现中国文学的历史面目,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典小说名著的现代误读,由于它不仅在学界也在民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后果,问题尤大。沿着上面的思路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研究状况,我们发现,层出不穷的现代误读亟待清理并需要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批评和引导。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反对简单地用"现代性"或现代价值尺度去裁断古人或古人的作品。本期发表的三篇短文,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的误读,并明确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阐释境界的期待。我们不敢自以为是,目的仅在于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误读现象的关注,并企盼诸位同道积极参与清理误读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写文章,如果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只会使读者昏昏欲睡,这样的文章自然不能吸引人。如果在你的笔下出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语段,我们称之为文章的“亮点”,你的文章就会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因此我们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力争语言出彩,谋篇创新,内容见情,让文章多一些“亮点”。  相似文献   

17.
悬念,是文学艺术中的一种传统技法,是指在作品开头或中间故意设置疑团,摆出矛盾,却不立即作答,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急于弄个水落石出。《脂砚斋》有言:“作人要老实,作文要狡猾。”一篇文章若能巧设悬念,就能使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有致,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9.
阎永锋 《初中生》2011,(35):29-32
阅读时,我们大都比较喜欢那种情节曲折生动、语言幽默风趣的文章。作文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地把故事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并让语言更加具有吸引人、感染人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涉笔成趣呢?让我们读例文,悟写法。都是老师惹的祸河北棒子隔壁老李的儿子是学校的优等生。星期五中午,他带着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回家吃饭。  相似文献   

20.
徐克兰 《辅导员》2013,(13):54-55
文章思想内容概括,包括读者对作品的中心思想(主题)的概括,对作者思想感情与态度的分析评价,对作品教育作用的感知与领悟等。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决定了文章阅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