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2005,(9B):47-47
张仲景是东汉的名医.他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就在冬至鄢天给穷人送药治伤。这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了以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相似文献   

2.
过年一定要吃饺子的,是科学家规定的,人们就用面粉做出来。(章怡雯一5岁)很久以前北方很冷很冷,把耳朵都冻红了,人们突然想到要发明耳朵形状的东西来吃,就有饺子了。(童一欣一6岁)饺子捏成金元宝的形状,看起来很好看,吃了可以发财。(詹伟未一6岁)问不倒博士说:张仲景是东汉的名医,他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就在冬至那天向穷人送药治伤。这种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碗汤。人们吃…  相似文献   

3.
裘影萍 《初中生》2010,(5):43-43
饺子是我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不过,饺子最初不是食品,而是一味药,原名叫作“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相似文献   

4.
李阳海 《初中生》2014,(3):15-1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材料一二十四节气之一——谷雨(下图)材料二传说,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冬至。他路过白河岸边,看到风雪里劳作的乡亲们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架上大锅,把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用面皮把它们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耳朵很快就好了。此后,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相似文献   

5.
知识库     
饺子的来历: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两种说法:其一:饺子原名"饺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  相似文献   

6.
一年冬天,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回乡途中看到许多老百姓因为寒冷,耳朵都冻伤了,于是他把一些祛寒的药材和食物混合在一起,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然后煮给病人吃,治好了大家。后来人们模仿制作,在面皮里加入不同的馅,就形成了现在的饺子。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2,(12):39-39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的饺子卖得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穰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相似文献   

8.
饺子的来历     
《甘肃教育》2008,(23):33-33
饺子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髑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将鲜肉、鸯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食丽毒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纂厌。饺子原名“娇耳”,据说是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似文献   

9.
①徐夕——饺子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起源于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首创用于包药物的“月牙馄饨”。元代以后,饺子即成为中国人过年的必备品。饺子在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道中考题:“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从水烧开饺子下锅到煮熟后捞出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在一次测验时,我把该题稍加改动:“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你煮过饺子吗?在煮饺子的过程中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你能根  相似文献   

11.
拾地软     
进入腊月之后,天气一天冷似一天,在寒冷的渭北,那凛冽的寒气,简直跟冰刀似的,你还没有感觉到,手脚上已经被划出一道道裂口。故而,陕西很多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说是冬至吃了饺子,进入数九寒天后就不会冻耳朵。  相似文献   

12.
有这样一道中考题:“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从水烧开饺子下锅到煮熟后捞出的过程中,有许多物理现象,请你说出其中的两个,并用物理知识解释.”在一次测验时,我把该题稍加改动:“饺子是大家喜爱的食品,你煮过饺子吗?在煮饺子的过程中有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你能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13.
一“啊!……”远处传来一阵杀猪般叫喊的歌声。Who?他,一位大名鼎鼎曾荣本班最“假”男歌手的人物。他就是成绩呱呱叫,歌声烂渣渣的欧欧。他的歌声是突然爆发性的,来势凶猛,像一阵狂风。因此有“风一样的男子”(简称“疯子”)的雅称。为了摆脱这种对耳朵的折磨,班上的勇士们组织了斗“欧”同盟会,只要一爆发“杀猪叫”,会员们会不约而同,奋不顾身地起来斗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2014,(4):11-11
如果随机采访几位外国人。问他们心目中最典型的中国食物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会回答“饺子”。很多书籍杂志和电视电影也都不遗余力地配合着宣传。“中国人过年都是要吃饺子的”。我们的春晚主持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晚会上暗示大家.“中国人过年都吃饺子”。他们很擅长的一句煽情的话“大伙儿今天吃饺子了吗?”长此以往,外国人也纷纷认为,中国人最喜欢吃饺子。中国人过年都吃饺子,饺子就是中国食品的巅峰。以至于到了春节,平时经常一起玩的老美不请我们吃顿饺子,都觉得对不起我们这些中国朋友。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他刻苦钻研,敏而好学的探索精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求实精神;坚信真理,敢于与迷信斗争的批判精神;尊重事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注重临床,理论联系实际治学的实践精神至今还被人称道和赞誉,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6.
表弟是小姑姑的儿子,已经6岁了,姓吕名俊杰,小名为俊俊。他有一双大大的耳朵。人人都说:耳大是福。的确,他非常的有福气。过年吃饺子时他总能吃到硬币饺子、甜心饺子。这时候他会拍着小手跳起来,围着桌子转。一次,我和小姑姑刚从菜市场回来,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菜,边走边笑着。没想到,刚推开门,一副不堪入目的景象映入我的眼帘:床单、墙、甚至连衣服都被他涂上了各种颜色的颜料,姑姑见了急忙跑过去,一边用手抹着表弟衣服上的颜料,一边问:“来,乖儿子,告诉妈妈,这是怎么回事?”“我想画画,找不到白纸,然后很急、很急、很急就画在这上面了!”表…  相似文献   

17.
宗本请客     
从前有位宗本(藏语,意为县官),家里堆满了发霉的粮食,却舍不得施舍给百姓。他又吝啬又狠毒。宗本家里有个聪明的仆人,名叫土登。他常常想着要怎样从主人手里挤出点油水来接济百姓。一天,土登向百姓们宣布:“我要让宗本摆几天宴席,请你们竖着耳朵等他下请帖吧!”百姓们听了哈哈大笑,说:“要想爱财如命的宗本给我们设宴,除非太阳从西山顶上冒出头来!”土登笑眯眯地回答说:“你们不信?等几天瞧吧!”县城里只有一股可供人饮用的泉水,奇怪的是,这股泉水一到冬天就冒热气,到夏天又变得清澈凉爽。宗本把泉水占为己有,说这是佛爷赐给他的神水。一天,…  相似文献   

18.
唐生智先生这位军界名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具教育兴国之识,热心创办学校。他的夫人霍福光在《忆孟潇》一文中写道,他曾对人说:“万事之本在于人,我寄希望于将来,准备扎扎实实从事教育工作,以培养一批人才挽救国家与百姓。”1923年,他在长沙创办了“厚风学校”;后来,他又在衡阳创办了“慈衡学校”;1937年,他支持家乡创办了“唐氏族学”;特别是1939年,唐生智先生变卖他在青岛、长沙、永州等地的房产,拿出1823.56亩的田租和一个造纸厂的盈利,并争取了张治中、孔祥熙、张发奎、宋希濂、李品仙、冯天柱、刘兴等社会名流和部将门…  相似文献   

19.
“江南一名医,人称‘屠半仙’……”这是我儿时在家乡听在耳朵里的百姓传说。“屠半仙”,真名屠揆先。1988年,我因患病请一位名老中医诊治,此人正是“屠半仙”。眼前的屠老已近耄耋。精瘦的脸面,一双眼睛总是眯眯的,闪着温暖的笑意,稀疏的头发向后翻梳得一丝不苟。第一次请他看  相似文献   

20.
班固《汉书·艺文志》云:“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张杲《医说》亦云:“前辈名士,往往能医,非惟卫生,亦可及物。”纵观历代医学名著,其影响及于国外者,大多出于名宦之手。如汉长沙太守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晋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隋太医博士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右监门府长史苏敬的《新修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